晴時多雲

【自由副刊.用藝術發聲】 周書毅/不停止轉變的表演「中心」(下)

2025/04/01 05:30

◎周書毅◎周書毅

◎周書毅

從1949年開始,台北成為台灣首都,使台灣在文化、經濟、科技、政治、教育、藝術等各領域,更多地向台北集中發展。其影響便是,除了台北人口急速上升,台灣走向國際化過程所需的各項建設,也多半以台北為優先考量。1989年後,台灣在國際體育賽事上的代稱,更是「中華台北」。在表演藝術發展上,台北除了是台灣團隊與藝術家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國際藝術家與團隊期待拜訪的所在,特別是過去只有國家兩廳院時,多數大型國際節目都在台北進行首演,長期下來,以台北為「中心」的發展,逐漸造成南北資源不平衡,此處所稱的資源,且包含文化藝術與教育。

位於台北的國家兩廳院在2004年行政法人化之後,有了更為獨立專業的運作。在那之前,兩廳院一如全台各地文化中心,以公務單位的方式運作,工作人員多半是非相關專業背景的公務人員,直到法人化,才得以專業化管理。十年過後,「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成立,隨著台中歌劇院、衛武營陸續啟動,表演團隊不再僅以兩廳院為主,中南部也能擁有主軸節目,由此重新開啟表演藝術在台灣的新頁。

儘管如此,以哪一個地方做為中心?如何與其他單位形成差異?是交由藝術總監全權策畫?還是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內部決定發展策略與方向?仍是尚未透明化的部分。比如,當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行政法人化,有了專業工作流程,卻少了專業人才給予檢視與監督;而不同場館如果能有更明確的發展方向,也許在人才選擇上,就會有更精準的期待。因為,若無法「形成差異」,也可能導致台灣表演藝術機構出現過於相似的風貌,且會從基層開始,出現人才快速流失的現象。倘若,還加上透過績效指標(KPI)模式,以票房入座率,來評斷年度發展的成績,也將導致節目與藝術家作品的選擇過於保守。要突破這一切,需要重設目標並且深入在地連結,各場館思考國際定位的同時,也必須思考一個藝術文化「中心」不同階段的未來。

除了國家級別的藝術文化中心,台灣還設有許多地方文化中心,扮演著社區和城市連結的重要角色,並且擔負著使藝術能夠與更多生命分享的意義。而這些非行政法人化單位,該如何使表演藝術的專業管理產生變革,亦是文化部需要深思的議題。因為中心之外還有中心,不只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是對於各類議題的包容性。如何使少數群體的聲音被聽見?亟需與時俱進的教育思維,才能走向真正文化治理之路。●

■【用藝術發聲】隔週週二見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