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嘉美館背光特展 聚焦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藝術軌跡
詹浮雲早年受二二八事件影響,因祭拜陳澄波遭軍警逮捕,旋即逃離嘉義至高雄發展。〈陳澄波的最後〉以粗重筆觸營造歷史的斑駁感與時間感。油彩、畫布、89.8x1156.6公分,1994。(記者董柏廷攝)
〔記者董柏廷/嘉義報導〕由嘉義市立美術館推出的「背光」特展,邀請鄭勝華策畫,聚焦台灣資深藝術家郭東榮、陳銀輝與詹浮雲的繪畫創作,探看其人承襲日治時期的寫生觀念,在動盪時代中肩負藝術使命,以創作之光穿越歷史陰霾。
陳銀輝作品〈山的組曲〉融入風景意象,畫面層次豐富。油彩、麻布,144.5x111.1公分,2005。(記者董柏廷攝)
展覽透過4個子題:「尋色」、「解形」、「主體建構」與「命題」,回顧他們在時代洪流中探索創作的可能性,呈現其藝術發展脈絡。「尋色」探討3位藝術家早年受日治時期寫生觀念影響的歷程。寫生不僅是當時台灣藝術訓練的核心方法,也培養畫家對光線、色彩與構圖的敏銳度;「解形」則呈現1960年代後,台灣藝術界受現代藝術浪潮衝擊,藝術家開始思考如何突破傳統框架。他們逐漸擺脫具象再現的侷限,改以色彩、筆觸與材質的純粹表現,發展出更具個人特色的藝術語言。
郭東榮藝術生涯橫跨論述與創作之間,不斷尋求風格與觀念上的突破。〈世界在變No. 38〉汲取西方抽象表現主義,重新詮釋東方線條。油彩、畫布,193.7x259公分,2012。(記者董柏廷攝)
至於「主體建構」,則聚焦於他們長期於創作與探索中,確立獨特風格,不僅透過作品展現個人美學,也投身藝術教育,培育無數新生代藝術家,推動台灣藝術發展;而「命題」則延伸至社會脈絡,探討藝術家如何回應戰爭、政治與社會動盪的挑戰。
郭東榮、陳銀輝與詹浮雲的創作,不只是個人表達的場域,更折射出時代的動盪與藝術家對歷史的反思。「背光」展覽透過3位出生於1930年代的嘉義藝術家作品,帶領觀眾重新審視台灣藝術的發展脈絡,思考藝術如何在時代更迭中持續發光,成為跨世代交流的橋梁。
展期至6月8日,地點在嘉美館1至3樓展出。詳詢嘉美館官網。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