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plus.生活停看聽】母女怨懟 陷入迴圈
文/雨青
「妳姊又沒洗澡,5天了。」母親趁我週末回家再次跟我抱怨。姊姊沒洗澡,已不單是她個人衛生習慣的問題,更反映母女平日相處無限循環的互動樣態。
姊姊學歷不高又社交困難,找工作屢屢碰壁,索性在家啃老。起初母親反對,父親基於同情,認為家裡不過多給一口飯。而這口飯轉眼吃了快30年,父親在世時多少緩衝母女齟齬;仙逝後,各方面迥異的兩人同住屋簷下,衝突頻率逐年劇增。
衝突引發,向來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尤其出現在家人間。社會上駭人聽聞的弒親、殺子事件頻傳,殺人者固然凶殘,其背後促發殺意的家庭問題,更值得閱聽者關注,因為我們要的不該只有悚動與驚心,而是了解事件背後早已生成的凶險,檢視自己是否也同處危機中,提前防範或及時補牢,以免相同憾事發生。可惜很多時候當事者並不自覺。
母親強勢,姊姊啃老初期勉能聽命,後來自覺怎麼做都無法令母親滿意,不是理所當然就是碎念責備,不如乾脆擺爛。母親話語雖苛刻,心裡卻十分擔心姊姊的健康。衛生不佳、三餐與作息紊亂,年過不惑,她的疾病頻出,醫藥費全由母親支付,她卻依然故我,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
家人互助乃天性使然,但長年善意,似乎助長她的惰性,她忘卻自身也當思索,在家人金援下負起該有的責任,把最起碼的健康照顧好,而非使家人更操煩。母親曾為她不上頂樓收衣氣憤難平,事後跟我提起,說她當時氣到寧可掐死姊姊,自己做犯人。乍聽不過家務小事,為何激起殺人怨怒?我知道那可能是氣話,更慶幸母親沒照做,不然我將失去兩位親人。
正因是家務事,一般都關門處理,盡量不外揚,若有效化解,自然不再是問題,遺憾常見對談無效而醞積怨憤,從家醜變成家仇,直到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即使蒜皮般的家務,都足以引爆不可挽回的家庭巨災。無怪每當憾事傳出,鄰居或街坊不乏驚言「看不出來呀」,殊不知危險通常把自己包裝得很好。
山本耀司曾言:「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人際摩擦並非全惡,如藉每次衝撞來自省與改正,定能使自己變得更好;反之,只會重蹈錯誤,把自己帶往無止盡的迴圈,就算撞得頭破血流,也不覺自己有錯。母親與姊姊正循環著這種模式,在雙方不思改變的情況下,只會愈演愈烈。我曾把心理師給的專業建議提供母親參考,她居然強硬回我,「我沒病,有病的是她,為什麼我要去諮商!」惋歎的是,姊姊也拒絕外力介入。
改變,對母女雙方都太艱難,她們都過於執著自己是對的,以致無法各退一步,有時只要退一步,說不定就看到解方。而我能置之不理嗎?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吧,誰叫我們是一家人呢。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