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週末.藝週推薦表演】獻給勇敢長大的孩子─期間限定FOCASA幾米馬戲樂園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買第1頂帳篷是實現馬戲人的夢想;買幾米帳篷是想實現每一個人的夢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幾米,我要讓幾米繪本的畫面發生在真實生活裡。──FOCASA創辦人林智偉。
2011年才24歲的林智偉創辦了FOCA,他說,台灣也可以有自己的馬戲團,所以團名就叫「福爾摩沙」,團隊成員來自各種不同的表演領域,包括特技、雜耍、街舞、當代舞蹈、武術、戲劇等。在走訪過20幾個國家,累積超過千場演出後,2022年,FOCA在台南水交社搭起台灣第1座巨型馬戲篷,「FOCASA馬戲藝術節」誕生。「CASA」拉丁文有「家」的意思,「FOCASA」不僅成為馬戲人夢想的家,也致力讓馬戲更親近人們生活的日常。直到今年創團15週年,FOCA決定正式更名為「FOCASA馬戲團」。
馬戲人夢想的家
3、4月的南台灣,陽光明豔,FOCASA再度回到水交社,搭起規模更大的第2座馬戲帳篷,以「走進帳棚看馬戲、走出帳篷玩遊戲」的特色規畫,打造成一個「幾米馬戲樂園」。
林智偉說:「如果今天這一切是夢,那麼幾米老師與林懷民老師的結合,便是那夢境中最不可能實現的奇蹟。」3人聯手把藏在幾米繪本裡的元素化為真實,盲女、小丑、玩具兵等角色紛紛走出繪本、走進馬戲大帳篷裡,倒立、翻滾、跳躍、飛翔,以台灣第1齣馬戲帳篷定目劇,述說《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這個7層樓高的巨大馬戲帳篷,從還沒正式開張就很耀眼,甚至吸引當地新人做為婚紗拍攝景點,直呼好夢幻。大帳篷高28公尺,可容納千人。《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從開場到謝幕,18段演出,包括8公尺高的走繩與不規則堆疊的椅子頂(高空倒立)等高難度特技,都是從幾米繪本角色中擷取靈感。
整體演出看似一段段個別的主題,其實串聯一個核心主軸,就是幾米在《月亮忘記了》的扉頁寫下「獻給勇敢長大的孩子」,林懷民從這句題獻出發,描繪一名男孩努力克服困難的成長歷程,簡單說,就是人生可能遭遇不斷的失敗、一再重來,但憑藉勇氣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機會。
買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不過,與其說是看一個表演,林智偉更希望家長們陪著小孩一起來,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免費體驗幾米樂園的活動與設施,也就是說,不要只看花錢買票的節目,而是園區裡逛一逛、曬曬太陽,有美食與創意市集可以吃吃喝喝,還可以觀賞免費的街頭藝人表演,試試挑戰簡單的馬戲技藝,林智偉說:「他們買到的其實不只是一場表演,可能是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
帳篷外的幾米樂園有8大互動專區,分別是躲進馬戲的遊樂場、碰碰舞台、幸運遇見你、幾米大型裝置、勇氣補給站、森林溫度製造所、擁抱市集、團團轉旋轉木馬等。其中,馬戲的遊樂場有走繩、高空、雜耍球與踩大球等體驗活動;碰碰舞台集結一群技藝高超的街頭藝人,輪番上演魔幻小品與雜耍特技,常吸引眾多觀眾席地聚精會神觀看,某些內容的進階版也出現在《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中。
還有小熊、胡蘿蔔與小丑頭碰頭等3個幾米大型裝置,最受歡迎的是「頭碰頭拍拍照」,取自幾米繪本《頭碰頭說說話》的美意,像我們常在家裡跟寵物做的動作,「輕輕碰頭,好好說話,就是最讓人珍惜的美好時光」。
《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中的頭碰頭主題動作。(FOCASA馬戲團提供)
戶外樂園裡的幾米大型裝置〈小丑頭碰頭〉吸引小朋友合照。
「頭碰頭拍拍照」取自幾米繪本《頭碰頭說說話》。(記者凌美雪翻攝)
FOCASA馬戲團「幾米馬戲樂園」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在台南市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4月27日前,每週五至日開放,詳詢臉書專頁(https://focasa.pse.is/ibonfb)。
延續表演生涯的勇氣
若說《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述說的是追求夢想的勇氣,「FOCASA」其實就是「幾米男孩」的真實寫照。也是這種純然的勇氣,感動已退休多年的林懷民重出江湖,雖然林懷民在每次排練過程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點,為馬戲表演的藝術美學更加分,但每次問林懷民,總是得到讚不絕口的回應,說讓他最感動的,是看到團員們無論多麼困難,都會盡力做到最好的勇氣。
或可說,從林智偉決定成立馬戲團開始,「勇氣」就一直是FOCA血液裡的DNA。回顧15年來的篳路藍縷,林智偉對「勇氣」的註解就是因為「我們想要活下來」,大家都知道特技演員本來就很有危險性,基本功都需要很多時間練習,撐過訓練過程就需要勇氣。而延續團隊的生存,除了熱忱與夢想,也需要勇氣做各種新嘗試。
林智偉說,FOCA成立之初只有幾個創始團員,「2013年我們獲法國策展人邀請參加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那時我才大四,發現經費不足100多萬,只好挨家挨戶跟親友借錢。」但那是FOCA站上國際的里程碑;團隊持續向前,2014年有了自己的排練場,2015年開始有月薪人員,至今,全台灣有7400多個立案的表演團隊,有月薪演員的卻非常少,FOCASA是其中之一,月薪人員有40個,其中20個是行政,20個是演員與技術人員。
維持團隊營運與完善的月薪制度,讓團員對生涯發展有信心。特技演員的表演壽命有限,「我們想要透過我們的專長,延續我們的表演生涯,就像我以前是復興劇校畢業的,我練特技,從表演,慢慢的我當導演、當行政,所以我現在是做幕後的工作。」而創始團員中,目前也有多位除演出,也開始兼任藝術總監或與事業發展相關的行政職,為延長職業生涯而努力。
FOCASA團長林智偉(左起)與創始團員陳冠廷、羅元陽、郭璟德、趙偉辰,共同展示林懷民贈送的15週年馬戲帳篷蛋糕。
打開對馬戲的想像
除想辦法籌錢、接商演、存錢,以延續團隊的生存,持續推出新的作品也非常重要。做為一個藝術與商業兼具的職業表演劇團,創團至今20部馬戲長篇作品,都秉持開放的心態,尋求馬戲藝術的多元面向。
「即使到現在,還是常會有人問我們的馬戲有沒有動物,曾有個教授看完我們的表演,罵我們詐欺,因為沒有動物。」談到FOCASA當代馬戲的定位,林智偉說,「其實我們並沒有要去改變大家的想像,只是想做更多嘗試。」
秀出15年來近20部作品的主視覺,創團首作《初衣十舞》傳統雜耍特技加入跑酷、街舞,呈現這個世代青年面臨的困境與克服的勇氣;2016年於美加巡演了14個城市的《亞洲之心》,以台灣故事為本,探索當西方馬戲碰上東方文化可能產生的衝突與融合,激盪出台灣馬戲新頁。《一瞬之光》開啟的跨界三部曲,從百元商店找來的牙刷水桶澆花器鍋碗瓢盆,讓舞台上的傳統雜技道具被日常生活物件所取代。
2017年的《馬戲派對》,靈感來自好萊塢電影《大娛樂家》,「帶給別人快樂是最高貴的藝術」,FOCA希望透過馬戲藝術帶給觀眾驚奇與快樂的根源。同年還有一部《心中有魔鬼》,由英國馬戲導演提姆希.林科維奇執導,也是FOCA首次跨國合作,結合馬戲、戲劇與舞蹈,表演者挑戰高危險性馬戲動作,如疊羅漢、空翻及雙人頂,詮釋人們克服恐懼時不安的情緒。
做為2018、19年國內外巡演力作的《土地的歌》,以當代馬戲加台灣不同年代的金曲,走過歷史長河。至於2019年的《消逝之島》,則是帶領觀眾遊走於巷弄、穿越河岸、廠房,以非典型的馬戲身體與裝置,挖掘社子島50年來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態系統,展現表演藝術工作者對社會環境的觀察與關懷。
2022年,FOCA與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共同演出製作的《達文西的notebook》,邀請擅長跨界創作的劇場重量級導演王嘉明,帶領14位特技與人聲表演者,拆解劇場中語言、聲音、動作和空間等元素,和達文西的藝術作品、科技發明、建築設計產生對話。2023年的《夢與陰影》更是邀請到郭文泰擔任導演與舞台設計。
回顧過去經典作品,林智偉認為每次與不同的導演合作,都會為馬戲打開不同的想像,這也是FOCASA創作很重要的核心精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