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台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TCO劇院原創國樂台語歌劇

2025/05/17 05:30

舞台另一端有一組操偶演員,利用偶戲特質為每個故事段落變換場景,並即時投影到舞台背景大螢幕上。(陳又維攝)舞台另一端有一組操偶演員,利用偶戲特質為每個故事段落變換場景,並即時投影到舞台背景大螢幕上。(陳又維攝)

文/記者凌美雪 圖片提供/台北市立國樂團

2017年開幕的「TCO 劇院」,已成為台北市立國樂團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跨界節目品牌。從2017年《李天祿的四個女人》、2019年《我的媽媽欠栽培》到2022年《蔥仔開花》,一系列原創國樂台語歌劇,每次製作都是「從無到有的全新創作」,且皆能獲得好口碑,著實不易。其中,《我的媽媽欠栽培》叫好又叫座,時隔6年再啟巡演,5月23至25日首登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6月7至8日重返衛武營歌劇院。

《我的媽媽欠栽培》2019年首演謝幕照,前方為樂團。(張震洲攝)《我的媽媽欠栽培》2019年首演謝幕照,前方為樂團。(張震洲攝)

這部改編自作家楊富閔散文的舞台作品,在歌劇美聲之外,觀眾可能會覺得,節奏有點音樂劇、很多地方聽見歌仔調。加上偶戲的畫龍點睛,可以確定的是,這樣「混血」的藝術呈現,充滿台灣味,如同北市國團長鄭立彬所說,「某個程度也象徵台灣多元文化發展、以及我們想藉由本劇重新詮釋及定義『台灣歌劇』的企圖心!」

「這本書有個『特異功能』,會讓人讀著讀著,忽然想起:我媽媽的膝蓋不知道好點了沒?我那個國中死黨離婚以後日子不曉得過得如何?老家的龍眼樹開花了嗎……讓人重新關心起身邊的人,簡直像宮廟櫃架上的『善書』。」

《我的媽媽欠栽培》2025年排練紀錄,左起導演鄭嘉音、編導游源鏗、男主角謝銘祐與湯發凱。(©陸庭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我的媽媽欠栽培》2025年排練紀錄,左起導演鄭嘉音、編導游源鏗、男主角謝銘祐與湯發凱。(©陸庭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庄跤歌劇 主角是大家的媽媽

編導游源鏗談到最初改編《我的媽媽欠栽培》的過程,他到大內找楊富閔,楊富閔帶著他穿越阡陌農路、街道巷弄、校園、神社、市集、祖厝,最後進到媽祖宮內,楊富閔指著光明燈上一格格祈福者名字,如數家珍:「這個是同班同學、隔壁班、親戚、老師、還有我自己……」,讓游源鏗驚嘆簡直是「媽祖婆的點名簿」。

游源鏗決定不要拘泥於西洋歌劇的定義,學習起書裡的「欠栽培媽媽」,讓「誠意」與「創意」先行於「定義」,於是,這齣有點像在廟口大樹下看「胡撇仔」戲樂趣的「庄跤歌劇」,讓人邊看邊笑、邊笑邊心酸酸的,很想帶媽媽一起來看戲。游源鏗說:「這齣戲不僅寫富閔的媽媽,也寫你的、我的、大家的媽媽。」

押台語韻腳的歌詞很容易朗朗上口。(陳又維攝)押台語韻腳的歌詞很容易朗朗上口。(陳又維攝)

游源鏗依著原作的地緣特質,把故事背景設定在南台灣一個風頭水尾的偏鄉僻里,地名就叫做水尾里,住著一群每天都樂觀面對生活的可愛媽媽,有土生土長,也有外來新娘,周旋在各種日常瑣碎的煩惱裡,有人古錐、有人柔美、有人哀愁、有人強悍地應對著;直到有一天,里長帶來了將要土地徵收開高速公路的「好消息」,以為就要有一大筆錢可以好好「栽培子孫」了。

但這個「好消息」究竟真的每個家戶都歡迎?嫁到水尾里30年的葉明珠,丈夫楊錦鴻傳承武館熱衷宋江陣、神將團,5年前罐頭工廠遷去中國後就失業至今,恰巧楊家的武館也在土地徵收的範圍內,必須拆除,這一家人會把傳家的「記憶」換「利益」嗎?而這位「欠栽培媽媽」葉明珠,將如何發揮她有點阿Q搞笑卻堅韌不摧的「萬能」本領,帶動家裡甚至整個村里產生本質上的變化?

村里媽媽們歡樂追星。(陳又維攝)村里媽媽們歡樂追星。(陳又維攝)武館、宋江陣等,來自原著作者楊富閔的成長記憶。(陳又維攝)武館、宋江陣等,來自原著作者楊富閔的成長記憶。(陳又維攝)

人、偶同台 串接現實與奇想

除了夜市叫賣、電子琴花車、宋江陣、迎神遶境等,發生在台灣「庄跤」的故事場景,戲裡有很多情境來自主角們的回憶甚至幻想,游源鏗想起與偶戲跨界合作的可能性,讓現實與幻想交織呈現。

因此,在樂團、合唱團、傳統戲曲、民謠歌手與歌劇演員之外,舞台上出現2個具體的偶演員,飾演因愛受傷而精神異常的「阿鳳」,以及「欠栽培媽媽」葉明珠的夢中情人「王適絃」;全由鄭嘉音率領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擔綱。

「欠栽培媽媽」想像與夢中情人談戀愛。(陳又維攝)「欠栽培媽媽」想像與夢中情人談戀愛。(陳又維攝)

而這個跨界演出,並不止於舞台上的人、偶演員,在舞台另一端有一組操偶演員,利用偶戲特質,為每個故事段落變換場景,並把回憶中的人事物藉偶戲演出,即時投影在舞台背景的大螢幕上,除增添看戲的趣味,也提供相當大的互補作用。當然,偶戲的巧妙運用,也有很多是讓人莞爾的創意,比如公園裡的雲、飛翔的鳥,還有飾演外籍新娘「春英」的演員,在舞台上也能演出劈腿特技。

舞台另一端有一組操偶演員,利用偶戲特質為每個故事段落變換場景,並即時投影到舞台背景大螢幕上。(林筱倩攝)舞台另一端有一組操偶演員,利用偶戲特質為每個故事段落變換場景,並即時投影到舞台背景大螢幕上。(林筱倩攝)

此外,還有讓人意外動容之處,尤其飾演在都市被男朋友拋棄而回到故鄉依靠父親照顧的「阿鳳」,每天瘋瘋癲癲只想著嫁人,穿著新娘裝在村裡亂晃,說著人們聽不明白的話。特別的是,飾演「阿鳳」的,並不是單純由操偶師操作的偶,而是真人演員與偶的頭像同體,偶頭像是一貫不變的失神詭異表情,彷彿訴說「阿鳳」胡言亂語背後隱藏的心境,非常悲傷,讓人揪心。

楊富閔也說他特愛操偶的表現,「像一個內在心靈的投影,提示我們心中皆有一座小小的庄頭」。

偶的頭像與真人合體,成為瘋癲「阿鳳」的心靈投影。(陳又維攝)偶的頭像與真人合體,成為瘋癲「阿鳳」的心靈投影。(陳又維攝)

亮眼卡司組合 栽培子孫代代�

整體來說,這部「台灣歌劇」既無法用西方歌劇也無法用台灣傳統戲曲的角度來欣賞。負責音樂設計的作曲家顏名秀表示,除了部分使用「欠栽培媽媽」呂雪鳳的歌仔戲編腔,以其為底蘊的大量新創之外,另配合劇情加入台語流行歌、越南流行歌與北管曲牌等元素。演員們的音樂訓練背景亦不盡相同,古典、傳統戲曲、音樂劇等不同的專業養成,相互激盪出的火花,更是此劇深具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知名女高音林慈音飾演電子花車團長(左),與飾演葉明珠的呂雪鳳飆唱。(張震洲攝)知名女高音林慈音飾演電子花車團長(左),與飾演葉明珠的呂雪鳳飆唱。(張震洲攝)

這或也可說明為何葉明珠一家人,會由台語歌王謝銘祐來飾演爸爸楊錦鴻,而作家兒子楊阿家,則由西洋美聲歌手湯發凱飾演,其他卡司還包括美聲歌手林慈音、李增銘、操偶師兼戲曲歌謠演員劉毓真、以及音樂劇演員程伯仁等,都是台灣一線的演唱家演員。

最後仍不免要讚嘆一下呂雪鳳的演技,不僅把楊富閔筆下的「機車」媽媽演得超自然,以前歌仔戲演騎馬時是手持「馬鞭」象徵,而在這齣戲裡,媽媽的機車則由帶有兩側手把的機車頭代替,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呂雪鳳揣摩騎機車或暫停聊天的姿態非常到位,細膩用心處處可見。

如同楊富閔所說,這戲最洗腦的一段歌詞就是「栽培子孫代代�」7個字,台語「�」意指賢能,白話簡單說,就是很棒啦!

戲中的「機車」媽媽有很多隱喻,是很機車的老婆,也是沒有駕照不敢騎車出庄的阿母,但當媽媽決定考駕照,表示她已經覺悟到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走出去。(陳又維攝)戲中的「機車」媽媽有很多隱喻,是很機車的老婆,也是沒有駕照不敢騎車出庄的阿母,但當媽媽決定考駕照,表示她已經覺悟到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走出去。(陳又維攝)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