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音樂人物】在仲夏聽見自己─曾宇謙的琴語時刻
讓宇謙用琴聲帶你從德奧經典出發,穿越北歐與法國景致,最後走進盎然與壯闊詩意的高光時刻。
文/@禛 圖片提供/MNA牛耳藝術
曾宇謙走過柴可夫斯基大賽10年,2025年以全新姿態奏出成熟與自我對話的樂章。
從童年初識小提琴到2015年勇奪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最高獎,曾宇謙走過10年百場演出的淬鍊,2025年將進入音樂道路的嶄新階段,開啟職業生涯中最具規模的個人系列計畫,這將成為通往未來10年的藝術起點。
今年夏天於6月7日台南文化中心啟航,6月8日、7月4日、7月5日接續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場──3套完全不重複的曲目,帶來橫跨兩世紀、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8位作曲家的經典鉅作,並在7月20日台中國家歌劇院首度與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攜手合作,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共同演繹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現在的他準備迎來第2個黃金10年,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向內凝視、自我提問的旅程:「我現在是誰?如何透過音樂,讓大家知道我現在的聲音?」
曾宇謙5歲時,學琴原本只是偶然,卻很快在旋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學琴初期,老師運用了鈴木教學法,從耳熟能詳的民謠開始,讓學習變得像一場遊戲。「每當學會一首曲子,老師會給我貼紙或糖果,這讓我覺得學琴非常有成就感!」曾宇謙回憶道。
與其他孩子的抗拒不同,他學琴的起點是快樂與探索。隨著訓練逐漸深入,練習時間拉長,曾宇謙也開始覺得:「這不僅僅是興趣,而是一條我願意一直走下去的路。」
曾宇謙第2個黃金10年即將展開,今年6月起展開最具挑戰的個人系列演出,一起見證他的生涯里程碑。
家人的無私支持:音樂夢的推手
在曾宇謙的音樂之路上,父親的陪伴一直是關鍵所在。每天練琴後,父子會一起打撞球、聊聊天,讓音樂不再成為壓力的來源。曾宇謙感慨地說:「我很感激爸爸相信我,現在感覺到他以我為傲──那種他幫助我完成夢想,並為我感到驕傲的心情。」
小時候的宇謙活潑好動,每天練琴後父子會一起打撞球、聊聊天,不讓音樂變成孩子壓力的來源。
父親曾憲宏的陪伴從未缺席,他以有限的音樂知識為宇謙畫下簡譜陪練,父親至今仍記得,他學習五線譜的速度超乎想像,原本需要4、5年練習的內容,一年內就能熟練掌握。「那時候我真的很驚訝。」他笑著說,也更加堅定他支持兒子音樂夢想的信念。
「我們家是被宇謙拉著往前走的。」曾爸爸坦言,即使家庭經濟並不富裕,當宇謙立定目標,他們也選擇全力支持。「他做到了,我們就有責任實現對孩子的承諾。」這份承諾,讓父親毅然辭去教職,陪著宇謙遠赴美國,進入柯蒂斯音樂學院,真正踏上音樂家的道路,父子倆一起度過無數練習與演出,琴音中的細膩,是他青春歲月磨練出的內斂,也蘊含著他與家人走過的愛與堅持。
曾宇謙從5歲開始學琴,啟蒙老師的鈴木教學法對他影響相當重要。
宇謙小時候的琴盒。
這條看似是曾宇謙一人走來的路,其實背後始終有著他無私的家人並肩同行。無論是父母無怨無悔的陪伴,還是年少時期與國內樂團和音樂家的切磋,這一切都成為他能夠站上國際舞台的重要基石。
在柯蒂斯音樂學院畢業照。
從柴可夫斯基大賽 走向真正的藝術家
回到2015年的夏天──那是曾宇謙一戰成名的時刻。當時,年僅21歲的他在第15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中一舉奪得最高獎銀牌(金牌從缺),這個來自台灣的名字瞬間被世界記住,他演奏時沉穩優雅的背後,藏著的是對自我極高的要求與敏銳的感知。
這些關於曾宇謙的事蹟,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詳。人們讚譽他為「台灣之光」,雖然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的成功讓宇謙一躍成名,但他對此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說:「比賽的結果並不是決定音樂家發展的唯一因素。真正決定的,是未來的20年,如何持續成長、建立自己的聲音。」正是這份對音樂的深刻反思,成就了曾宇謙如今的音樂道路。
從那時起,他便持續在錄音、巡演與合作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而2025年,正是這段探索的高峰。
2015年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最高獎,一戰成名成為台灣之光。
3套奏鳴曲,3種靈魂與語言 超越自我 揭示曾宇謙的「現在進行式」
2025年6月與7月,曾宇謙將於台南與台北展開4場音樂會,演出3套全然不同的曲目。由曾宇謙親自策畫,8首奏鳴曲、4首獨奏曲共計35個樂章,以布拉姆斯為核心發散選曲,再與鋼琴家奧里安.魏斯(Orion Weiss)與羅漢.德.希爾法(Rohan De Silva)分別合作。如此廣度與多樣性的曲目數量,不僅在精準詮釋與體力上對演奏者是前所未有的磨練,也需在風格轉換與情感調度之間自如轉身。
對於首度合作的鋼琴家Orion Weiss,宇謙表示非常期待。
曾宇謙(左)與鋼琴家Rohan De Silva近年時常合作,老拍檔合作默契十足。
奏鳴曲系列演出也標誌曾宇謙走向藝術之路的重要里程碑。從古典晚期延伸至浪漫高峰,共同構築出一幅跨越兩世紀的壯麗音樂地景,也可以讓樂迷們一窺此刻的曾宇謙自我聲音的探問與突破;對音樂、技巧、情感的成長與蛻變。
他形容這3套曲目就像是「3種語言、3種靈魂」,既具備技巧挑戰,也要求情感深度與風格轉換的靈活度。
系列1從舒曼《A小調奏鳴曲》揭開序幕,不以華麗技巧取勝,而以情緒層層堆疊的細膩深刻,而宇謙形容舒伯特的《幻想曲》為「技術與詩意的並進」,表面看似單純,卻需要極高的情緒控制與音色細節,接著是小提琴奏鳴曲中最艱鉅卻也最豐富的貝多芬《克羅采》。
系列2則是風格最為多元的一場,「就像一場北歐與法國的交會,既融合又衝突。」,貝多芬的陽光、葛利格的戲劇張力與拉威爾《吉普賽人》炫技狂想,到華格納的《冊葉》,「是整場計畫中最fusion(融合)、風格多元與色彩變化的一場。」曾宇謙形容。
系列3從舒伯特純真旋律出發,貝多芬經典之作《春》,經過克拉拉.舒曼細膩的浪漫語言,最後走向理查.史特勞斯壯麗的音樂山巒,光影交錯,收尾燦爛。
曾宇謙坦言:「短時間內這樣的曲目安排很少見,通常巡演可能只有一或兩套曲目,這是我從未嘗試過的極大挑戰。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帶領聽眾走進這些作品,感受到不同風貌的音樂世界。」其中既有熟悉的經典,也有未曾公開演出全新挑戰,「有些曲子我想拉很久了,現在終於有機會呈現。」曾宇謙表示。
「這是一次極大的挑戰。我希望透過這個系列計畫,帶領聽眾走進這些作品,感受到不同風貌的音樂世界。」──曾宇謙
夏日特別演出:貝多芬唯一小提琴協奏曲
除了奏鳴曲系列演出,曾宇謙將於7月20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首度與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攜手合作,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共同演繹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其結構恢宏與音準挑戰而著稱,是對音樂性和技術的雙重考驗。曾宇謙坦言:「每次演奏這首曲子,我都能發現新的想法與火花。不論是技巧還是音樂性,它都是我心中最難的一首協奏曲。」
在2025年的演出中,曾宇謙將不僅帶來多套曲目奏鳴曲演出,也將以協奏曲的形式展現他音樂表達的深度與多樣性,從獨奏到與樂團對話,從私密到宏大,這場協奏曲演出為2025年這段旅程,讓觀眾感受到他在兩種演出形式中的不同面貌。
曾宇謙(左)與指揮準.馬寇爾(Jun Märkl)首度合作,7/20於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貝多芬協奏曲。
榜樣的背後,成為年輕音樂人的光
曾宇謙曾經也是在大家的期待中、比賽的歷練下成長,在這條音樂路上前行時受到許多幫助,而現在的他也正以另一種方式發光:成為無數學琴孩子心中,那個溫暖而堅定的榜樣。
從小備受矚目,曾宇謙也深知「榜樣」不只是舞台上的成就,更是一種對後來者的責任與溫度。多年來,他在演出之餘,也積極參與音樂教育推廣與講座,希望用自身的經歷,讓學琴的孩子們明白:音樂的路不只是天賦與技巧,更是選擇與堅持。
「每個人學樂器都會遇到困難,除了不斷練習,我也會嘗試新的指法和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永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他曾這樣鼓勵孩子們。在他眼中,10歲的孩子演奏出來的聲音,正是10歲的模樣,無需比較,也不必急於成熟。他相信,音樂是會隨著年紀與生活經驗一起長大的,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當下的聲音。
這份信念,讓他成為了無數音樂夢想中的一座燈塔。無需證明什麼,只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年輕的音樂夢從他身上,看見一條可以走下去的路。
一位年輕樂迷滿臉欣喜地等候簽名,曾宇謙溫暖應對。
在樂句裡,說出此刻的自己
曾宇謙對音樂的探索從未停歇。「音樂是無國界的,它讓我與聽眾交流,傳遞我內心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如何對音樂保持真誠的態度:「音樂的自然,來自於貼近自己內心的聲音──它不是為了迎合,而是從生活的感受、記憶的痕跡、某段心情中流洩出來的真誠。」當他找到自己對一首曲子的理解時,演奏便變得自然且自在。雖然這個尋找的過程需要時間,但對他來說,正是這段探索之旅,最為迷人有趣的地方。
2025,是他走過柴賽10年之後的全新篇章,如今,站在舞台上的他,正用琴弓做筆,樂句作詞,將那些生命中的故事,一一深情地訴說給我們聽,用音樂誠實地說出此刻的自己。
而這個「自己」,正以更清晰的輪廓,站在新階段的起點。
6月與7月,曾宇謙將於台南和台北展開4場演奏會,表演曲目橫跨兩世紀、8位作曲家。
.曾宇謙小提琴奏鳴曲 系列演出
6/7(六) 台南文化中心
6/8(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7/4(五) 台北國家音樂廳
7/5(六) 台北國家音樂廳
.準.馬寇爾、曾宇謙與NSO
7/20(日) 台中國家歌劇院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