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人物報報〉鄭如晴 和女兒談戀愛

2009/05/26 06:00

鄭如晴(中)出新書,女兒張鈞甯(右)、張瀛都來幫忙站台。(記者陳奕全攝)

採訪報導/記者凌美雪

談到單親生活,女兒都很心疼媽媽。(記者陳奕全攝)

「媽媽這輩子最缺乏的就是愛。但是她曾說,她因愛我們,而填補了自己心中底層的黑洞。」張瀛說:「讓我和妹妹用愛,彌補媽媽這輩子的匱乏。」

這是一個女兒疼惜媽媽的一段話,也是一個姊姊與妹妹共同守護的愛。

<貼心女兒>3個女人 單親完整家庭

張瀛是兒童文學作家鄭如晴的大女兒,鄭如晴則是明星張鈞甯的媽媽。在家庭關係裡,這個家在很久以前少了大家長,現在,她們是「一個星媽作家與兩個女兒」組成的家。最近星媽作家出新書寫《和女兒談戀愛》,多年來低調不提的「單親」現況卻意外受到注目。

有人認為單親家庭更要小心孩子教養問題,其實並不盡然,表面完整的家庭有時其中充滿殘缺。鄭如晴說,以前不提「單親」,是擔心會影響到孩子的爸爸,但既然承認了,她也不希望外界以「失婚」來定義「單親」。她認為,有很多家庭的教養其實是處在「單親」的情況下;相反的,很多單親家庭卻能保有完整的教養與愛,雖然一路走來相當辛苦!

回想「爸爸」離開之初,鄭如晴因為擔心女兒心靈受創,根本無暇思考如何收拾自己的心痛,只想著盡一切努力讓「家」沒有改變,因此,「家的溫暖必須繼續,廚房炒菜的聲音要依然有力,餐桌前的談笑聲要依然響亮。」鄭如晴說:「幸好,兩個女兒天真依然。」

<超人媽媽>身教 化為溫柔力量

「單親」對於身為兒童文學作家的鄭如晴來說,格外受注目,原因來自鄭如晴從小在沒有父母親的家庭裡成長,沒有人讓她學習怎麼當母親,更別說要母兼父職。這些挫折與缺憾,曾經是鄭如晴對生命最大的疑問,「人生充滿橫逆、失望與憂傷」,鄭如晴選擇堅強!

問題是,「堅強」的態度有很多種,有人因此變得憤世嫉俗、刻薄而無情;有人則因此充滿韌性與包容,用如水般的溫柔對待身邊的人。

鄭如晴說︰「在各種不確定的情感下,親情變成人類心靈隸屬關係的最後救贖與安全。」在兩個女兒的親情裡,鄭如晴感到無比滿足,「這滿足來自像情人般的愛戀,但比情人深,比情人寬,比情人自由。」

鄭如晴用「和情人相處的溫柔力量」與女兒一起成長,她自己也力爭上游,在「職業婦女」角色上,努力追求讓自己的志趣與專業更上一層樓,因此,46歲那年,鄭如晴展開台北工作、台東讀書的兩地奔波生涯,於兩年內拿到自己想要的碩士學位。

張瀛用「勇猛」形容這個在張鈞甯眼中「很有活力」的媽媽,而鄭如晴則以身教讓兩個女兒學會:「任何事只要想做,沒有做不到的。」

<彼此尊重>互相支持 分享人生

如果說拿碩士學位是鄭如晴生涯規畫裡的一個追求目標,鄭如晴不僅獲得兩個女兒的支持與讚佩,相信也堅定了兩個女兒對自己人生目標的執著,同樣的,鄭如晴也以「分享」的態度支持了兩個女兒的選擇。

「分享」有時並不那麼容易,比如對於數學總是考不及格的張瀛,鄭如晴可以把35分進步到45分看成值得高興的事,她支持女兒捨大學讀高職學美工,因為她看到女兒在美術領域的才華,也讓女兒堅定相信喜愛藝術也是一種優點。

但是,當張鈞甯高中選上學校儀隊隊長時,鄭如晴也一度反對,引來女兒質疑:「這是你的人生,還是我的人生?」鄭如晴形容那些話「彷彿一記悶棍,敲醒了做母親的執著。」在那一瞬間,鄭如晴選擇放下擔心與干涉,包括後來張鈞甯選擇了如今學、影雙棲的忙碌生活,全面包容。

這對一般父母來講,是非常不容易跨過的價值邏輯,事實證明,鄭如晴的包容與尊重,教出了兩個傑出的女兒。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