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超現實旅程即將展開,請繫好安全帶 專訪彼得.布雷瓦

2010/09/14 06:00

同時身兼搖滾樂手、繪畫、寫作、教育等多樣工作的彼得.布雷瓦。

◎臥斧 圖◎彼得.布雷瓦

《利維坦之書》頂著小光頭的嬰兒主角利維,無眼,無鼻,無嘴,像塊空白白板,等待被世界書寫。

因著某些緣由,「藝術」這兩字聽來似乎天生就有種昂貴做作的感覺;但事實上,許多優秀的藝術創作,會從極為普通、甚至粗俗的角落,悄悄地發芽,自顧自地掙扎出來。

「藝術」不只能被高高地供奉在殿堂,也可以從惡地裡開花。就像彼得.布雷瓦藉由《利維坦之書》所對它進行的思索一樣。

比如說搖滾樂。

這種在發展初期被認為粗鄙俚俗、難登大雅的音樂形態,後來卻因其巨大的包容能力、瘋狂的實驗精神,以及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的創作內容,成為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最生猛有力的藝術匯聚形式。它可以控訴、可以幽默,可以哲學思辯,也可以肆意妄為,可以成為群眾運動的核心精神,也可以成為戀人絮語的私密心情;因為它夠市井夠大眾,也因此夠生猛夠威力。

又比如說漫畫。

成冊發刊的商業主流、特立獨行的實驗創作,無論哪類作品,都不乏有心的創作者利用這種文學與圖像結合的形式,做出種種藝術實驗;甚至連常被視為較輕較淺、內容多為幽默小品、通常在報刊雜誌上固定區塊中刊載的連環漫畫(comic strip),都出現過像以小狗史努比而聞名的〈花生〉、因《國語日報》刊載而廣為人知的〈小亨利〉、〈小尼莫〉、〈凱文與虎伯〉等等同時包含童趣、暗喻、哲思、反諷等等面向的精采作品。而這類在有限篇幅內塞入大量實驗元素的作品當中,曾經出現過一部極具野心的創作。

這部作品,叫做〈利維坦〉。

無臉小孩的異想世界

二十世紀九○年代,〈利維坦〉開始在《英國獨立報》的週日版面上連載。雖然和所有連環漫畫一樣只擁有固定篇幅,但〈利維坦〉的表現形式極為活潑:有時八、九格,有時兩、三格,有填滿整個區塊的單格作品,也有一連數週接力敘述的連環故事;作品內容也不限於特定主題,舉凡哲學、科學、童話、歷史、繪畫、宗教、詩歌、文學、家庭關係、現實樣貌、超現實主義、不同藝術風格,都會在這部作品裡出現。

有趣的是,〈利維坦〉的作者彼得.布雷瓦(Peter Belgvad,1951-),正是一位搖滾樂手。

雖然在英國報紙上連載漫畫,但布雷瓦卻是個出生在紐約的道地美國人,父母親都是成功的圖文作者,他自己也替〈花生〉系列工作過;成長在搖滾樂開始大鳴大放的六○年代,流行音樂對他的衝擊顯而易見,「我沉浸在流行樂當中──搖滾、民歌、藍調、披頭四、巴布.狄倫……等等,這些音樂裡幽默、具挑戰性、古怪、充滿活力的元素,對我後來的寫作及繪畫,產生了絕對性的影響。」在被問到音樂與自身創作的關係時,布雷瓦如此回答。

除了音樂之外,另一個與〈利維坦〉內容相關的主要因素,則是布雷瓦的孩子。

「我有一子一女,現在都二十幾歲了,不過當我創作〈利維坦〉的時候,他們的年紀就和漫畫中的利維及姊姊一樣;」布雷瓦回憶道,「這個世界對他們而言既新穎又神奇,看著他們每天努力想要搞懂它,就是最美好的靈感來源。」

在事業遭逢困境的時候,布雷瓦意外得到一個在報紙上發表漫畫作品的機會,而在音樂的影響及兒女的啟發下,他創作了〈利維坦〉──這部漫畫的主角是個名叫「利維」的嬰兒,「他認為他是神。他認為他是世界的中心。」在某一次專訪當中,布雷瓦如此描述這個角色:「對利維而言,所有事情都很有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對他來說,全都既新鮮又刺激。他總是以『第一次』的眼光觀察一切,雖然說……事實上……利維根本沒有眼睛。」

說利維「沒有眼睛」,並不代表這個角色看不見──在布雷瓦別出心裁的設計下,頂著個小光頭的嬰兒主角利維,不但沒有眼睛,也沒有鼻子嘴巴,光溜溜的腦袋上,只留下兩隻耳朵;這是為什麼呢?

「哈!這真是個好問題;」布雷瓦如此回答,「我們習慣從別人眼睛嘴巴的表情中,得到關於這人個性的資訊……不過,耳朵通常較少提供這些訊息。利維的臉之所以是塊空白的白板、反映的螢幕,因為他的個性還沒有固著與定義。而就設計的技術層面而言,如果不畫耳朵,對我來講,可能不大容易表現出利維的臉朝著哪個方向。」

崇拜狄倫的超現實主義者

如此這般,這個沒有臉的光頭小孩,開始在報紙的版面當中四處衝撞;閱讀〈利維坦〉的時候,常會懾於作者旁徵博引、來自各種領域的大量資料,「我的雙親、老師及朋友常鼓勵我閱讀及發問;」布雷瓦解釋,「幼年時期,我總是因為懷疑和焦慮而對所有事情感到好奇,就像利維一樣(我確定如果他能閱讀的話,他一定會是個狂熱的讀者);年輕的時候,我用一種蒐藏家的狂熱去蒐集各種可能精進自我狀態的知識片段,希望補足自己在其他領域的不足。我甚至夢想要編纂屬於我自己版本的百科全書,記錄我眼中世界的瘋狂概要,用我的恐懼和渴望加以扭曲……」

〈利維坦〉當中幾乎無所不包的主題,忠實地反映出布雷瓦的大量閱聽經驗,被問及欣賞的哲學家及樂手時,布雷瓦除了提到自己同大多數六、七○年代西方青年一樣,深受禪宗佛學啟迪之外,還出乎意料地提及了全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歷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表示自己深受其作品啟發,布雷瓦強調,「我們讀到關於古代中國科技及哲學的一切,都令人著迷」;至於樂手,布雷瓦想當然耳地提到六○年代的重要代表:披頭四、滾石、巴布.狄倫,也提到了七、八○年代之後的創作者,如藍迪.紐曼及湯姆.威茲。他一邊講,一邊簡單地分析各個創作者的不同特色,並且謙虛地表示,「狄倫是老大,就我的著作而言;而身為歌手及音樂創作人,我的挑戰,一直是希望別人不要聽出:我其實是個狄倫的模仿者。」

1999年〈利維坦〉的連載結束之後,布雷瓦在英國頂尖的Warwick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並且持續漫畫創作;集結部分連載內容的《利維坦之書》在2000年出版,十一年後,繁體中文版終於面世。在被問及關於此事的看法時,布雷瓦十分誠實地說,「要出中文版了,我超激動的!華文讀者會對這本書有什麼反應?我也覺得十分好奇。許多英國及美國的讀者發現,這部漫畫有點難以理解,所以我想經過翻譯之後,它應該會變得更加神祕。不過就我看來,神祕並不是件壞事;我希望讀者閱讀中文版的經驗,會比原文版本更加超現實!」

是的。「超現實」或許正是對〈利維坦〉的極佳註解:讀者們經由利維的眼光重新審視世界,發現習以為常的「現實」根本不存在,所有尋常事物,都有平日沒能注意到的神奇色彩。「我認為,超現實的藝術,時常淪為一種媚俗;」布雷瓦解釋,「但超現實主義當中,那種對自我及世界激進的變形及解放,一直強而有力地吸引著我。」

那麼,身為《利維坦之書》的作者,對於正要翻開此書、準備開始超現實冒險的台灣讀者,是不是有什麼忠告呢?

「繫好安全帶,旅途愉快;」布雷瓦狡獪但誠懇地笑了,「還有,謝謝你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