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解嚴以來的台語文書寫與拼音整合

2011/08/03 06:00

解嚴以來的台語文書寫與拼音整合

◎蔣為文 圖◎歐笠嵬

綠營執政的六縣市教育局、處長於今年7月17日舉行第一次聯席會議,就如何進行台灣主體教育展開討論。會中通過多項提案,其中一項決議是共同推行教育部公告的「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簡稱台羅拼音)。

事後中國國民黨立院黨團副書記長趙麗雲召開記者會,批評推動台羅拼音是在挑撥族群感情,排擠客家及原住民族群。趙麗雲的發言不僅不了解實情,且充滿泛政治化、顛倒是非的言論。其實,台羅拼音方案本來就是教育部針對台語所公布使用的拼音方案。綠營地方縣市表態支持藍營中央政策,這種不分藍綠的做法應受到肯定才對,沒想到也可以被政治化、拿來做「去台灣化」的議題炒作。

究竟何謂台羅拼音?它與台語文書寫標準化有何關係?既然是教育部公布的方案,為何綠營地方縣市仍須公開表態支持?以下就解嚴以來台語文發展及台羅拼音整合的過程稍做介紹。

戒嚴期與解嚴後

台灣歷經長達三十八年戒嚴期間,由於實施大中國的獨裁政治與文化體制,造成本土語言、文化受到嚴重迫害。這期間,台灣語文的推展得仰賴海外台灣人的鼓吹。譬如旅日的王育德在日本發行《台灣青年》,旅美的鄭良偉及陳清風在美國發行《台灣語文月報》。自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本土語言、文化終得以擺脫政治壓抑而逐漸興起。當時在社會上與校園裡紛紛成立台語社、布袋戲社、客家社或原住民社等本土社團。譬如,1989年洪惟仁、林錦賢等人組「台語社」,並發行同仁刊物《台語文摘》。1990年旅居美國加州洛杉磯的鄭良光、李豐明等人創立台文習作會,並於美國、加拿大及台灣同時發行《台文通訊》刊物。《台文通訊》早期在台的推動者主要有陳明仁、陳豐惠及廖瑞銘等人。該份雜誌是戰後在台灣發行的首份正式主張用漢字與「白話字」(Peh-oe-j1教會羅馬字的俗稱)混合書寫的台語文月刊。《台文通訊》對於漢羅台文書寫以及將白話字推廣到教會以外的社會大眾有其重要貢獻。

1990年代所興起的台灣語文熱潮,其主要主張就是「我手寫我口」,期待以台灣母語創造台灣文學。在台灣本土三大族群當中,台語族群參與實踐母語文學創作的人數最多也最熱衷。雖然台灣早於中國五四運動之前就用白話字進行學校教育及創作文學,可惜戰後因大中國教育造成台灣知識斷層,導致多數台灣人對於台灣文學發展史及母語書寫經驗相當陌生。1990年代參與母語運動的工作者多數也不例外。他們若不是不知道台語有書寫的文字,就是對教會羅馬字心存排斥或有疑慮,因而紛紛設計自己獨特的台語文字或拼音方案,譬如許曹德、楊青矗、陳慶洲、林央敏、江永進等人。

於1991年成立的台灣語文學會是解嚴後第一個公開主張修改白話字的團體。由於白話字使用聲調及語音符號來標記台語音,這對當時尚未有萬國碼(Unicode)的電腦來說會造成打字方面的困擾。譬如,「台語」一詞拼為「Tai-gi」,其中「^」及「′」符號分別表示台語聲調第五聲及第二聲。因此台灣語文學會針對白話字提出修正版,改以數字表示聲調並調整幾個語音對應符號,後來此修正案命名為TLPA。

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任內,余伯泉等人以「漢語拼音」為架構進行約15%的內容修改,調整後的方案後來命名為「通用拼音」。通用拼音一開始主要做為華語的拼音方案,但後來也發展出客語及台語的通用拼音。台語通用拼音分為甲式(用p表示ㄅ)及乙式(用b表示ㄅ)二種。余伯泉等人聲稱只需學會通用拼音一套,就可以同時拼華語、台語及客語。事實上,通用拼音因以華語為主,剩下的符號才讓給台語及客語,故造成犧牲台語及客語語音特色去遷就華語的現象。譬如,國際上語言學家廣泛使用的「國際音標」及白話字均使用b表示台語的濁化雙唇音,但通用拼音卻採用v及bh表記該音。

拼音就像度量衡

不論羅馬拼音是被當成正式文字或僅為注音的音標,台語文書寫時均少不了它。由於拼音方案未能有效整合,當教育部於2001年開始全面於國小推行本土語言教育時,形成教學現場有白話字、TLPA、通用及ㄅㄆㄇ等不同拼音方案混亂現象。拼音方案不整合,就會造成學生、老師及出版業者的困擾與負擔。因而亟需整合拼音方案的聲浪逐漸擴大,最後在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由他出面主導拼音整合。當時白話字、TLPA、通用等各派均有人代表出席教育部的拼音整合會議,與會專家也一致同意教學現場應有共同的拼音標準以利教學。歷經幾年的溝通,最後各派均同意妥協,整合出台羅拼音,並由教育部於2006年10月14日正式公告使用。

原本以為台羅拼音公告後即可解決台語拼音紛爭,可惜好景不常。2008年政黨再度輪替,馬英九上台後,教育部國教司隨即針對台語發文給各級學校表示「基於民主,學校可自行選擇拼音方案」。通用拼音主張者亦利用此機會宣傳「二套並存」,亦即同時使用台羅拼音與通用拼音。國教司這種假藉民主之名行分化之實的作法,讓原本已整合成功的台羅拼音又面臨混亂的危機。如果照國教司的說法,民主時代應尊重不同拼音方案,為何教育部強力推行漢語拼音卻不容許使用已有百年歷史的威妥瑪拼音?其實,拼音就像度量衡一樣,需有共同的標準,這與民不民主毫無關係。

當各縣市各級學校收到國教司自打嘴巴的公文後,不少學校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這次綠營縣市站出來公開表態支持使用台羅拼音,雖然諷刺,但卻是值得肯定的行為。整體來說,目前在小學教學現場,台羅拼音的使用率約占九成。至於原住民族語及客語,由於使用人口較少,爭議也較少。現行的「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早於200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公告使用至今。至於客語,最早於2003年2月27日公告,最新修正版為2009年2月25日公告使用的「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