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全球觀測站〉住在自己家 老人最自在

2011/12/26 06:00

圖/達姆

文/丘引(寄自美國)

圖/達姆

「住在大兒子家,那兒可以走動,但兒子不允許我和鄰居閒聊時以他們家為話題,媳婦又搶著把所有的家事都自己做,我變成無所事事的人,很難住得下去。」「住在小兒子家,那是幢大樓,下樓後都是街道,我怕走出去就走不回來,所以哪兒也不敢去。白天落落長,沒人可以和我說話,更住不下去。」這是我的媽媽在喪偶後,在鄉下獨居太寂寞、住在兒子家也難的處境。

老年人究竟住在哪兒最好?「最好」的定義是活得更健康、自在、快樂、自我掌控、更長壽。相不相信,多數的老人喜歡住在自己的家,直到過世。

根據美國老人協會AARP於2005年的調查,多達89%的老人同意住在自己的家最稱心如意,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愛住在自己家的比例就更高,50-64歲的人有84%如此,75歲以上的人想住在自己家者更高達95%。

<人道對待>不愛改變 在地老化最佳

我的媽媽將近80歲了,從出生、結婚,一輩子都住在同一個村莊,又當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加上不識字、不善社交、不喜歡改變,彈性甚低,她習慣所有村莊的生活節奏和文化,遷移對她來說,等於連根拔起,要適應新的環境,難上加難,她下意識裡覺得兒子們的家不是自己的家。而老年人的「變化」能力低,是全球共同的現象。

為此,老人能「在地老化」是最好的選擇。

「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是專有名詞,指的是老人住在自己的家、自己的社區最舒服自在,因為有許多人脈在那兒,可以聊天、有共同的回憶,甚至有什麼需要,大家會「到腳手」(台語互相幫忙),而且還有些廟宇活動,符合老人信仰的拜拜,有「熱鬧」的熟悉感。

而且在家老化,平時不只可以到廟裡上香,讓老人精神上有所寄託,得到心安。在地老化讓老年人活得更「人道」,也與過去的生命經驗相連,有唇齒相依的感覺。

有自理生活能力的老人在地老化沒有太大的問題,而需要協助吃藥或洗澡和行動的老人,每天有專人遞送食物,定時幫忙更衣洗澡或提醒用藥,有人開車帶他們買菜、看醫生、付帳單,或有「托老所」的設置,白天時,老人有機會在托老所和其他人互動,甚至社區有護士或醫生照顧,要在地老化的可行性也增高。

<文化差異>老人獨立性 東西方有差

不過,文化上的差異也顯示老人的居住喜愛和期待有所差別。

根據全球性的調查,澳洲老人有高達98%愛獨立居住,美國老人其次,約87%。然而,亞洲老人不同,日本有58%和華人有30%雖認同獨立居住的構想,卻更喜歡多代同堂。換句話說,「養兒防老」的文化和老人獨立性低,仍然影響著亞洲老人的居住期待。

以美國老人來說,在經濟和健康許可下,少老(65~74歲)喜歡移居陽光地帶居住,或開著自己的「家」,那種有房間、有廚房、有衛浴的帳棚車,於冬天時遷居陽光州,如佛羅里達有最多的老人移居為一名例。

中老(75-84歲)的長期疾病者搬遷到退休老人社區或靠近子女居住的地方,就近有所照應,如我的朋友潘的父母雖還在少老,卻因長期病痛,在兩年前從密西根州搬到南方的喬治亞州,選擇離女兒隔壁城的老人社區居住,這樣當工程師的潘,可以每星期探望父母。她的父母雖長途搬來,卻不與女兒同住,以保有雙方的自由。

老老(85歲以上)臥床不便者,不得已才入住養老院。事實上,美國住養老院的老人只有4%,和我們的想像迥然不同。對老人來說,除非萬不得已,否則沒有人喜歡搬到養老院的。

<政府硬起來>讓全台老人終老

台灣的老人困境比美國老人更多,除了受教育匱乏甚至不識字,缺乏成長機會外,也因台灣從農業轉向工業,以農養工的政策,子女在六、七○年代開始出外到城市闖天下,成家立業,要返鄉照顧老年父母等於另類拔根,太難。

尤其若居住在台北,台北居不易,房價和物價高昂,謀生雖難,但搬回故鄉則缺乏就業機會。台北濕冷和悶熱氣候,對鄉下老人也折磨。因此,在地老化將是未來台灣老人最為適當的居住選擇。

由此,政府應朝向在地老化訂定相關政策及提供服務,協助老人住在自己的家,終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