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藝術文化】坐擁中央資源 腹地卻過小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急欲展翅

2006/07/11 06:00

記者趙靜瑜/專題報導

身為國內樂團的老大哥,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去年歡度成立六十週年,六十年之後的下一步,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將轉型成為台灣音樂文化園區,該案目標希望可以讓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升級成為台灣音樂文化園區的核心競爭力。

但在此榮景之前,樂團內部仍有許多項目極待升級,最重要的團員續薪問題不盡公允、公務人員心態,演出無法令人從心底感動;行政無法與國際接軌,土法煉鋼,這些都有待努力。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原隸屬台灣省政府,凍省之後,國台交轉而隸屬文建會,成為國家交響樂團之外的唯一國家級公立樂團,國台交的硬體設備是目前的公私立樂團當中最好的,包括有自己專屬的音樂廳及錄音設備,也有住宿大樓可以舉辦音樂大師講習等,但是因為預算每年從兩億被刪成一億五,付完人事費用只剩下四千萬業務費,幾乎沒有辦法有所作為。

除此之外,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地處台中縣邊陲,對於都市聽眾的開發有實際上的困難,去年花費數百萬製作的八國聯軍音樂會,聯合國內其他七個公私立交響樂團團體一起到霧峰國台交演奏廳演出,雖然大張旗鼓,但也只能吸引到附近民眾不到千人聆賞,這種投資報酬率究竟事前有無評估,都需要更縝密的行政作業。

除此之外,國台交的行政在行銷、贊助以及推票等方面多年來一直不盡理想,未來音樂升級,如果沒有行政的後盾,也一樣不會有好分數。

透過文建會的支持,讓國台交的未來似乎有了競爭力,但仔細詳觀內部,光是團員的敘薪就有許多算法,公務人員資格所聘任的演奏人員「遇缺不補」,缺的部分就以約聘僱的方式晉用,現在的團員同工不同酬,有能力的反而比年資久的人領的還少,就產生了內部向心力的問題。

除此之外,音樂總監懸缺過久,雖然即將到位,但音樂節目鬆散,良莠不齊已經多年,更遑論有任何進階式的音樂訓練;在社教方面,也因為是公務員,無論是下鄉、到學校演出缺乏熱忱,有時虛應故事,從該團在正式場合的舞台坐姿上看來,就知其平日素養為何。

之前提報團方強調國台交「團員機動性強、政策配合度高」,但這些都是表面,原本就擔負大部分社會音樂教育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長期缺乏熱情面對第一線的準樂迷,只有熱情,才能真正做到提升民眾興趣,如果缺乏熱情、缺乏用心,再多的「計畫」也無法成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