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理想讀者定義隨筆

2014/09/30 06:00

圖◎阿力金吉兒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

譯◎宋偉航 圖◎阿力金吉兒

「說來聽聽,」憨弟蛋弟說,「不管什麼詩,有人寫得出來我就說得清楚──連一大堆還沒人寫得出來的詩,我也說得清楚。」

──《愛麗絲鏡中奇遇》,第六章

理想的讀者,便是還沒將字詞在頁面寫成文章的作者。

理想的讀者,存在於提筆作文前之一刻。

理想的讀者,才不改寫故事,而是重寫故事。

理想的讀者,才不跟著故事走,而是投身故事當中。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有一著名的童書節目,主持人的開場白固定是問這一句,「舒舒服服坐好了嗎?那我們就開始囉。」理想的讀者,坐姿也會很理想。

有聖葉理諾的畫像畫他靠在所譯的拉丁文《聖經》之前,側耳傾聽上帝的話語。理想的讀者,一定懂得怎麼傾聽。

理想的讀者,會是譯者,懂得剖析文本,掀開體表,切進神髓,追索每一條血脈、每一條肌理,然後,做出全新的有情生命,生機活潑。理想的讀者,不會是標本師傅。

理想的讀者,但見文學手法無不覺得似曾相識。

理想的讀者,但見笑話無不覺得前所未見。

「要懂得當發明家,才會讀得精闢。」──愛默生

理想的讀者,擁有無限的遺忘力,也懂得從記憶庫排除傑寇醫生(Dr. Jekyll)和海德先生(Mr. Hyde)是同一人,朱利安.索海爾(Julien Sorel)後來被砍頭,謀殺羅傑.艾克洛伊(Roger Ackroyed)的又是誰、誰、誰。

理想的讀者,對布列特.伊斯頓.艾利斯的作品才沒有興趣。

有的事作者只是覺得,理想的讀者卻一定知道。

理想的讀者,顛覆文本。理想的讀者,不會把作者寫下的字視做理當如此。

理想的讀者,是層積式讀者。一本書每讀一次,就為敘述新添一層記憶。

理想的讀者,無不是聯想型讀者,所讀之書,一概出自同一位亙古長青、筆力遒健的多產作家。

理想的讀者,不可將一己的知識塞進別人的文字。

理想的讀者闔上書頁之時,會覺得若是漏掉這一本書沒讀,世界會變得比較貧乏。

理想的讀者,會有壞壞的幽默感。

理想的讀者,從來不算藏書的數量。

理想的讀者,既慷慨,又貪婪。

理想的讀者,什麼都讀,一本本書全像作者匿名。

理想的讀者,愛用字典。

理想的讀者,單看封面就能做出判斷。

理想的讀者,讀到千百年前的圖書,覺得自己恍若不朽。

保羅(Paolo)和芙蘭契斯卡(Francesca)不是理想的讀者,因為,他們向但丁坦承初吻之後,書就沒再讀下去了。

理想的讀者吻過之後,會再往下讀的。一種愛,不會排斥另一種愛。

理想的讀者沒讀到末尾不會知道自己是理想的讀者。

理想的讀者也會有唐吉訶德的道德觀、有包法利夫人的渴望、有巴斯妻子(Wife of Bath)的情欲,有尤里西斯的冒險精神,有霍頓.寇菲爾(Holden Caulfield)的氣魄,至少在讀故事的時候如此。

理想的讀者,老路會一走再走。「好讀者,愛書的讀者,major reader(重要讀者,有分量的讀者?),積極主動、有創造力的讀者,都是反覆重讀的讀者。」──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

理想的讀者,是多神論者。

理想的讀者,手握一本書的重生契機。

魯賓遜(Robinson Crusoe)不是理想的讀者。他讀《聖經》是為了尋求解答。理想的讀者,讀書是為了尋找問題。

天下群書,不論優劣,一概有其理想的讀者。

理想的讀者讀起每一本書,多少都像在讀自傳。

理想的讀者,沒有一定的國籍。

有的作者有時可能要等上好幾百年才會遇到他的理想讀者。威廉.布雷克就等了一百五十年,才等到諾斯洛普.弗萊。

斯湯達爾(Stendhal)的理想讀者︰「我只為區區不過百名讀者而寫,為不快樂、和藹、迷人但是絕不說教、偽善的生靈而寫;這樣的人,我願意討他們歡喜,但我只認識一、兩位。」

理想的讀者,嘗過不幸的滋味。

理想的讀者跟著歲月改變。十四歲是聶魯達作品《二十首情詩》的理想讀者,到了三十歲就不是了。有的閱讀體驗會因人生經驗而致磨損。

皮諾契查禁《唐吉訶德》,因為他認為《唐吉訶德》鼓吹公民不服從(civil diobedience),他倒是《唐吉訶德》的理想讀者。

理想的讀者,一腳踏進書冊便走無止境。

理想的讀者,不僅一定願意懸置不信,也一定願意擁戴新的信仰。

理想的讀者,從來不想,「要是……就好了。」

在書頁邊緣信筆塗鴉?理想讀者的徵兆。

理想的讀者,隨時願意改宗。

理想的讀者,反覆無常,面不改色。

理想的讀者,才會愛上書裡的角色。

理想的讀者,不在乎時代是否錯亂、記載是否屬實、歷史是否為真、地理是否正確。理想的讀者,不是考古學家。

理想的讀者,讀每一本書都會鐵腕執行書中自創的規矩和法則。

「讀者有三種:第一種,樂在其中,不做評判;第三種,勇於評判,不樂其中;第二種,介於二者之間,勇於評判不忘樂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忘勇於評判。所述的最後一種讀者,確實孕生出新的藝術品類;內涵無以盡數。」──歌德,致約翰.羅克里茨(Johann Friedrich Rochlitz)信函

讀了《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而自殺的讀者,不是理想的讀者,只是濫情的讀者。

理想的讀者,罕見濫情。

理想的讀者,既想快快讀到結尾又盼永遠不會結束。

理想的讀者,從來不會沒有耐心。

理想的讀者不把類型放在心上。

理想的讀者比作者聰明(或者看似比作者聰明),理想的讀者也不會拿這去和作者比較。

每一位讀者難免會有自命為理想讀者的時候。

「與人為善」,未足以構成理想的讀者。

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我只為懂我的人而寫,為讀我的作品而不會受害的人而寫。」

薩德侯爵此言差矣,理想的讀者,始終都有受害之危。

理想的讀者,會是長篇小說的要角。

保羅.梵樂希:「文學的理想終於曉得滿紙除了『讀者』不應填滿其他。」

理想的讀者,作者遇到了絕對不吝一杯美酒在手,與之促膝長談,耗上通宵。

理想的讀者,不會將虛擬讀者混為一談。

作者絕對不是自身著作的理想讀者。

文學立命的梁柱,不在理想讀者,端在還算好的讀者。●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