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王丹/梁啟超論人生

2016/04/20 06:00

◎王丹

清末民初,中國處於大變局之中。歷史上,通常都是在大變動的時代,豪傑四起,人才輩出,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兵荒馬亂,改朝換制的幾十年中,回首舊事,放眼當時的天下,我個人認為,論起思想上的影響力,非梁啟超莫屬。梁啟超文采飛揚,一篇〈少年中國說〉不知道激盪了多少中國青年的心;他一生縱橫政治與學術之間,舉手投足,國人仰望,各方勢力,爭相邀寵,人生之汪洋恣肆,意氣風發,無人可比。雖然晚年他回歸象牙塔內,但是之前他的一生足以為中國那一段歷史增光添采。今人已經不太識梁啟超,更很少能體味梁啟超的思想和智慧,殊為憾事。需要後學晚輩不斷提起,方不辜負世間曾有此人。

梁啟超與同時代的那些思想大家,如康有為、章太炎、劉師培等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他固然學術功底深厚,但並不拘泥自己於學術的巍然殿堂之上。他對日常生活充滿興趣,對於人生問題多有思慮,他並不只是一個思想大師而已,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人生導師。這是我建議今天的學生,重新去讀梁啟超的原因。不要以為時代前進,思想就必然進步,如果我們認真去看梁啟超和他那個時代很多思想家的文章,你會發現,比今天大多數學人的思考更為通徹透明。

現舉一例。在〈為學與做人〉一文中,梁啟超提出他自己的「仁」的人生觀:「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乾』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個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地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入而不自得』。」

我們知道,所謂人生,一定都有成敗得失,這一點每個人都經歷過;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如何正確看待成敗得失。而梁啟超剛才那一番議論,直接破解所謂「成敗」,所謂「得失」的迷思,要我們看到自己執著於成敗得失之荒謬,雖文字淺顯但道理深邃,是我見到過的,對於人生態度最為精闢,最為透澈的觀點,不能不全文介紹給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學子,希望能夠反覆玩味梁啟超這段人生教誨。●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