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賴慈芸辦案 破解翻譯懸案

2017/02/22 06:00

學者賴慈芸認為台灣翻譯史的混亂,來自於戒嚴時期言論出版的管控。(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專訪

戒嚴時期翻譯國外文學的譯者,大多留在當時國民黨政府口中的「匪區」,出版刊物若掛名,就成「通匪」罪狀,時空造就台灣獨步全球的翻譯史亂象。任教於台師大翻譯研究所的賴慈芸,以5年韶光破解50則台灣「偽譯懸案」,她將研究成果集結為《翻譯偵探事務所》,為湮沒在歷史中的譯者找回真面目。

外來書籍的好壞不僅在內容,翻譯更具關鍵,賴慈芸表示,台灣早期的外來書中譯者的名稱或被隱匿,或被移花接木,當時多本世界文學名著的譯者都掛「吳明實」,意指「無名氏」,都因38年的戒嚴,在出版自由的控管下,身陷「匪區」的譯者只能變成「吳明實」。

賴慈芸指出,二戰後,因台灣翻譯人才的缺乏,出版社或為市場需求,或為文化傳承,直接從中國引進譯書,「1949年時,政府禁止從中國引進出版品,商人選擇更改譯者名稱或使用假名規避,抓不勝抓下,1953年就地正法,才頒發規定可塗改出版品中作者與譯者的名稱。」

賴慈芸透露,翻譯史的混亂不僅造成研究的困難、許多學術論文錯誤百出,也難以釐清國外文學輸入的真正時間點。

為找出到底誰是譯者,賴慈芸倚靠的是翻閱每本譯書的水磨功夫,比對文筆、列出時間表,她稱追尋線索為「辦案」,「每一本書,都是線索。」為了「破案」,賴慈芸上窮碧落下黃泉,為溯本正源,賴慈芸經常奔赴收藏近代翻譯書籍最多的上海圖書館翻找資料,也赴北京、香港等地的大學與圖書館,追查源頭,她的辦案成果輝煌,目前查出為抄襲本的譯本近1500種、遭冒名頂替的譯者近400人。

賴慈芸辦案過程中,也發現不少「超譯」的趣事,如蔣介石帶到棺中、生前審定的《荒漠甘泉》,從靈修書籍變身支持老蔣光復中國山河心靈的政治書,如原文中的「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改為「憑信前進、收復河山」。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