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佛陀碗 進食心存感激

2020/03/09 05:30

圖/陳佳蕙

文/呂政達

到市區的蔬食館進餐,菜單上出現讓我好奇的「佛陀碗」,圖片上一個大的覆碗內盛滿彩色繽紛的五穀蔬果,符合營養的法則:在佛陀碗內,吃到各種顏色的食材。

佛陀碗起自最近歐美的純素風潮,名稱就來自佛陀的故事,那個承載食材的大碗,很像佛陀化緣乞食所用的缽。佛陀一生不求恆財,捨棄利祿,他所有的就是一套衣服和那個缽,他吃的食物,得自人民的供奉。碗內的,來自他人,碗外的,也不是他的。

佛陀碗引進台灣,搭配養生潮,也隨著台灣的食材變化各種風味。我見到佛陀碗內,滿滿覆蓋藜麥、北非小米、堅果、酪梨、寶貝生菜,滿出來的豐收,就像一名農夫把他親手種的蔬果都當作寶貝,排滿整個餐桌,這是生之喜悅,也是生之滿足。

看著佛陀碗,不由自主想像印度的每個清晨,鄉野還在酣睡,佛陀帶著一個缽沿街乞食,他的眼神安祥沉默,所有的食物起自一份謝心,都要感謝眾人的供奉,十方食物都不能浪費。「來自人民方便取得的食材,且願意提供分享的一大碗食物。」每位比丘眾都有一缽食,那是他賴以生存的量,不多也不少。

想像那不朽的《金剛經》,就得自一缽食的能量。《金剛經》開宗明義,就是佛陀托缽乞食:「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吃過飯食,收衣缽,洗了腳,潔淨身口意,開始那日弟子的請益和講法。肚子餓,上街托缽乞食,身子冷,只求一套衣物禦寒。

現在的社會美食當道,講究在原始的食材上做出各種變化,挑戰越來越刁的味蕾。佛陀碗的興起,想來是對美食風的小小反思吧。其實,我們的味覺是從生下來累積的,我們若已習慣酸甜苦辣的重口味,很難改過來。佛陀的托缽乞食,最少讓我們學習到,味道,其實不重要。

我們願意靠近佛陀之心,隨著他進大城乞食,隨著他的教導能夠捨棄名相和口腹之欲,學習佛陀的吃食方式。

偏食,不存在佛陀的日常生活,他得到的是民眾方便的供奉,怎麼能夠知道今天能吃到什麼樣的食物呢?對每種食物都應該心存感激,當這個食物出現在我們碗中,背後經過多少人的努力和奉獻,連我們站著的土地也努力生長著。無數的食物鏈和吃食的人發生連結,每天,在進食的時候,也是感激的時刻。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