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吃遊聯盟】老式情懷最動人─台南老派景點巡禮

2020/11/10 05:30

以彩虹顏色打造森林意象的「虹樹林」,曾於漁光島藝術節展出。

撰文‧攝影/衛瑜

C館「送出唧筒室」的紅色磚造建築在綠意中相當顯眼。

〈旅人絮語〉

常設展第2廳從漁、農、獵、畜、家、器、飾等主題,讓人一窺先民生活場景。

台南雖總給予人歷史悠久的印象,但「老」其實可以有多種解讀,今天就來向大家推薦幾個台南老派景點。不過,這裡指稱的老派未必指景點存在久遠不曾變動,也可能是與景點牽涉之人事物,頗具年代有關,如果你也是喜歡老式情懷的旅人,不妨前往一探究竟。

牆上以化石圖樣鑲嵌,營造考古氛圍。

到南科考古館 探索史前文化

蝸牛巷有大片彩繪牆面,還寫上葉石濤的作品文句。

2019年10月才正式開幕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簡稱南科考古館),可以說是台南熱門的新興景點。南科考古館是由建築師姚仁喜以「下探、回溯、交織」等概念設計,除以玄武岩打造建築外觀,也使用不少的玻璃帷幕,入口處則有藝術家李明道以蔦松文化的人面陶偶為靈感,打造出可愛的「蔦松家」裝置藝術,可以說從外頭就吸引造訪旅人拍照。

B館「快濾筒室/辦公室」是最吸引遊客拍照打卡的展館。

走進館內,也能從細節發現巧思,例如搭上前往展廳的手扶梯旁,會看見在牆壁上嵌入仿照不同時期的化石,營造考古探秘的氛圍。寬敞的常設展廳展出南科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共6大考古文化,以及南科遺址群特色,還有三疊葬、犬隻墓葬、人面陶偶、骨骰等特殊展件,以及可以讓民眾透過玻璃窗觀看修復文物過程的考古密室,此外還有深受小朋友喜愛、結合遊戲與劇場設計的兒童廳,以及沿著參觀坡道會經過、仿探坑意象打造的黃色天井,也宛如館中祕境,成為旅人必打卡之點。

登上高台可以居高臨下觀賞鹽田。

◆南科考古館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MPArchaeology

黃昏時造訪鹽田,畫面特別沉靜迷人。

來文學紀念館、蝸牛巷 追尋葉石濤足跡

由建築師姚仁喜操刀的南科考古館,外觀以玄武岩打造而成。

在台灣文壇中舉足輕重的已故作家葉石濤,生長於台南,其人生足跡與作品提及地點,遍布台南大街小巷,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是旅人可以認識這位重要前輩的入門場域。

「蔦松家」裝置藝術靈感來自蔦松文化的人面陶偶。

紀念館前身是「原台南山林事務所」,原本負責培育管理林產,在2003年被列為市定古蹟,2012年改做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走進蝸牛巷,尋訪藏在轉角的驚喜。

目前1樓常設空間主要展示葉石濤相關文物,包含生平年表、文學貢獻、手稿文物與著作評論等,讓大家能重點了解葉石濤一路以來的軌跡,正中央還放置了葉老作品中的文學地景,便於遊客對照甚至依樣走訪。

透過隻字片語能了解葉石濤曾經的所思所想。

2樓則設有文學書房、視聽室與會客室。在文學書房可從許多大小物件窺見葉老過往生活場景,例如手錶、眼鏡、床褥與書桌等。目前展館因建築補強,即日起到12月僅供團體預約文學地景踏查,及開放特定場次帶一般民眾進行戶外導覽,有興趣的人記得關注粉絲頁。

在巷弄內還可看到部分彩繪是以早期店舖圖樣作畫。

除了走進館舍,台南還有一處景點與葉石濤相關,即位於民生路、永福路及西門路巷內的「蝸牛巷」,此景點名稱的由來應源自葉石濤曾於《往事如雲》文中寫到:「在這蝸牛巷的巷頭買了老屋居住,貪的是這巷路位於府城西門町最繁華熱鬧的宮古座戲院後頭,是鬧區中幽靜的山谷的關係。」但巷弄其實狹窄曲折,最初葉家搬遷至此地實為落魄蝸居,還曾因巷子過窄讓葉石濤的父親心生將來若離世,恐怕無法將棺材從此處抬出的恐懼。

造訪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可以看見其筆下的文學地景對照圖。

然而多年過後,台南市文化局開始發展歷史街區,將此地再造為一條藝術巷弄,逐漸沖淡故事背後的艱辛,而蝸居意象也轉變成如蝸牛般慢悠悠地生活,希望旅人到了巷弄中停下腳步,尋覓藏在不同角落的蝸牛造景,邊走邊拍寫有葉石濤作品文句的彩繪牆,以及造訪陸續進駐的咖啡館或餐廳,希望為小巷帶進觀光活力。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YST.LMM

走進水道博物館 賞建築拍藝術創作

剛獲得第五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的「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雖然去年10月才開幕,但追溯水道歷史卻可遠至百年前。在1897年,台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與其助手進行台南水源與水質調查,並於1912年起歷時10年,建設了台南水道以供台南市區的民生用水,頗具特色的建築空間,也在2005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歷經修復的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共有博物館區及相距一公里的淨水池區兩大區塊,其中最多遊客參觀的博物館區包含A館「快濾池室」、B館「快濾筒室/辦公室」、C館「送出唧筒室」等3棟建築,尤為熱門的莫過於B館,因為挑高的屋頂上有成排木桁架,加上下方的快濾筒機具特別壯觀,一度還在IG掀起打卡熱潮。

但在走進磚造館舍、認識水道歷史之前,遊客首先會經過栽植了廣闊林相與花草的花園區與密林區,並有不少裝置藝術散落其中,有部分是來自「2019漁光島藝術節」的展件,讓未能造訪藝術節的民眾仍有一睹的機會,這些造型各異的作品也替較為理論性的水道資料與機具,帶來趣味與平衡。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OldWaterworksMuseum

黃昏訪鹽田 遙想過往鹽業

在台南有一處十分適合欣賞黃昏美景的景點,那就是位於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它不僅是北門的首座鹽田,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瓦盤鹽田的曬鹽方式是在結晶池面鋪設瓦片,便於採收潔淨的粗鹽,瓦盤鹽田的鹽結晶速度快、成色色澤也較佳。

「井仔腳瓦盤鹽田」最早是清領時期的瀨東鹽場,因洪水肆虐而二度遷移,並於1818年遷移至台南北門不再移動,卻又因人工成本不堪負荷,隨著北門鹽場廢曬而閒置,但荒廢一段時日後經過復育,又將曬鹽文化再度延續下來。

遊客來到鹽田可以體驗曬鹽、挑鹽與收鹽樂趣,當然更多的是特地在接近黃昏時到達此地的「好攝之徒」,卡好位置、架好腳架,就為了等著夕陽落下前,美麗的餘暉灑滿鹽田上方天空,和鹽田上宛如一座座白色小山丘的景致,相映成趣的魔幻時刻,旅人若是運氣好,還有機會遇見火燒雲的美麗景象。

◆井仔腳瓦盤鹽田:台南市北門區永華里井仔腳興安宮旁,免費參觀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