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吃遊聯盟】文學伴遊伊朗 《世界之用》揭開奇幻國度

2021/07/28 05:30

〈旅人絮語〉

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伊朗本就是國人罕至的國度,宛如披著神祕面紗,讓不少旅人為之神往。今日,藉由《世界之用》這本名聞遐邇的旅行文學書伴遊,我們一起馳騁想像力飛到伊朗,揭開它的神祕面紗,探索它魅惑旅人之處。

這幅優美圖案,有如偉大畫家的調色盤。

撰文‧攝影/高依汾

旅行文學《世界之用》(L’usage du Monde)作者尼可拉.布維耶(Nicolas Bouvier),是瑞士作家、詩人暨攝影師。70年前,尼可拉與友人花了1年半的時間遊歷了中東,壯遊歸來10年之後,才將見聞寫成這本被譽為旅人永恆聖經、遊記夢幻逸品的《世界之用》。

10年前我與友人也走訪了伊朗,如今對照他的遊記,時間似乎沒有在此國度推進多少,不論10年還是70年,波斯還是伊朗,這裡仍是尼可拉口中那個擁有奇幻特質的國度。

動機與動身 為什麼要去伊朗

《世界之用》一開頭便引用莎士比亞的台詞「我去則生,留必亡」,尼可拉覺得旅行毋須動機,那是某種東西在內心滋長……逐漸掙脫羈絆,直到某一天,儘管不怎麼有把握,還是義無反顧地揚帆而去。

記得出發去伊朗旅行前,父親慎重其事地問我的心情,而我只輕描淡寫地回答:「只是一趟旅行,去看另一個世界,不是要到充滿恐怖份子的國家!」看得出來他為人父的擔憂,不敢阻止只因太了解女兒的個性。

旅行之前與之後,很多人都問「為何選擇伊朗?」套句書上的話:「人之所以旅行,是為了讓事物發生、改變,要不然乾脆待在家裡」,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日子,唯有踏出舒適圈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藍色讓圓頂彷彿氣球般飄浮。

神奇伊斯法罕 了不起的波斯藍

「這城市到處是藍色,如果想要發現藍色的奇妙,就必須不辭辛勞地來到這裡。」

「無論是商店大門、馬匹的龍頭、廉價的首飾……到處都是那種無可比擬的波斯藍。」

看到尼可拉如此形容,立刻重新檢視了一輪在伊朗所拍的照片,如果說大地上的土黃色是伊朗的基調,那上頭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就是藍色!從清真寺的洋蔥頂、牆壁上的瓷磚,一直到餐廳的餐盤或茶具、店內的彩繪或櫃子裡的商品,無一不是藍色,這種波斯藍連接著上方的天空藍與前方的水池藍,不只白天藍得徹底,晚上也一樣發著藍光閃閃動人,一如作者所描述這個顏色能寬慰人們的心靈,力挺這國度,在歲月推移中日漸閃亮、發光,彷彿一位偉大畫家的調色盤那般光彩照人。

《世界之用》作者尼可拉眼中了不起的藍。

尼可拉眼中這種了不起的藍,還賦予它某種神聖的懸浮能力,讓圓頂像氣球一樣伸向天空,相較廣場前的人民小得不成比例,這就是神奇而美妙的伊斯法罕,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波斯王朝的首都。

尼可拉.布維耶形容「沒有任何事物比那些路邊茶館離天堂更近!」

茶館還是花園 哪裡才是波斯天堂

尼可拉筆下的波斯花園,是一個「莫測高深的抽象天堂」,書中如此寫道:「與其說是花園,更像是一座花園的映像,歐式花園以滿園植物為奢美,伊朗花園重視的是佈局得當的陰涼和寧靜。整座花園漂浮著,宛如奇蹟的清水,還有這種輕盈的漂浮感,這就是人們對花園的要求。」

尼可拉.布維耶認為波斯花園是「莫測高深的抽象天堂」。

讀完這段文章,回想起當年造訪時,在所謂的Garden裡不見得會出現花朵,卻一定都有一座清池、貫穿花園的水道、以及高大樹木所形成的綠蔭環境,原來所謂的波斯花園,主要是利用水和樹的變化,來達到綠洲天堂的效果,畢竟在炎熱的伊朗,這樣的地方確實如同天堂。

波斯花園靠水與樹的變化成為綠洲天堂。

另外,尼可拉曾在書中提及「沒有任何事物比那些路邊茶館離天堂更近!一杯茶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暢所欲言,也可以靜默相望,而時間亦在一杯杯滾燙的茶之間流逝……。」還有,尼可拉認為「構成人類生命架構的既不是家庭、事業,也不是別人對你的議論和看法,而是少數的瞬間。」

茶館是當地人消磨時光的去處。

在旅行過程中,往往有某些片刻讓你感到出其不意,可能是驚喜、可能是欺騙,這一點一滴,逐漸累積出我們的生命,或者說改變我們的生命,如同尼可拉所形容「世界就像一道水流,從你身上穿過,在一段時間中,把它的顏色借給了你,然後水退去,把人留在原地。」你以為你還是你,但其實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了。

伊朗女生會故意露出前額頭髮。

面紗下的伊斯蘭世界 男女間的距離

尼可拉在書中提到「在這個國度,凡是青春曼妙,撩人心弦的都必須蒙上面紗,遮蔽掩藏,噤聲不語」,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雖然不用蒙上面紗,但70年後的伊朗,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連女性觀光客也必須「包頭巾」的國家。

敲門的門把有分男生用和女生用。

在伊斯蘭的世界裡,男女是有別的:大門上敲門的門把有分男生用和女生用,這會影響著等會開門人的性別;清真寺裡的朝拜區,或是女生廁所門口,都會掛上簾子;公車上,男生坐前半段,女生坐後半段,即便肉眼看不到的地方,界線也一直都在。

公車上有一條看不見的界線。

在伊朗時,曾有位女學生問我:「大部分旅客包頭巾都還是會露出頭髮,為何你沒有?你是穆斯林嗎?」即便是伊朗本地女生在包頭巾時,有些人也會故意露出一些前額的頭髮,或許是時髦、或許是叛逆,但比伊朗人還守規矩,被人誤以為是正港穆斯林,對我而言是個新奇體驗!

從飛機在伊朗落地空姐把頭巾蓋上那一刻起,我們也為自己戴上頭巾,這動作是一種儀式、一種心境轉換,十幾天來早已習慣把自己藏在黑紗底下,內心有種莫名的安全感,反倒是旅程結束取下頭巾時感到不捨,或許因為這表示我們將與羊肉串、烤雞與捲餅的生活正式告別。

路過烤餅店,得到師傅送的烤餅一張。

好奇又好客 美麗奇幻國度

「外國人是稀有動物,總引起民眾好奇……隔著花園、圍牆、平台⋯…觀察我們,不過,總帶著善意」、「坐在酒館寫東西,同時有50個好奇民眾圍觀……」這是尼可拉對伊朗人的印象,經過半個世紀長的時間,他們的好奇心仍舊旺盛,連坐在車內旁邊經過的摩托車騎士也會對我們行注目禮,在當地餐廳吃飯,隣桌客人總是竊竊私語地偷看我們,英文差一點的人用單字猜測我們來自哪裡「China?Korea?Japan?」英文好一點則說「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英文再好一點的人聽完回覆還會補上兩句「Welcome to Iran! I hope you enjoy your stay!」

作者這麼形容伊朗人「在這個如此缺乏條理的國家,我們感受到的好客、善意、禮節與協助,遠遠超過2個遠赴我的城市旅行的波斯人,能期望獲得的待遇,儘管那裡的一切井然有序」。

在民宿與其他旅人聊天時,總聽對方說他們如何在街頭被伊朗人帶回家包吃、包住,或者有伊朗人幫他買門票、請他喝茶、還開車送他回飯店……等各種熱情好客的行徑,但礙於我們是女生,且在第一晚入住旅館時,就被要求先讀一遍安全守則(Safety Advice)才能取得房間鑰匙,這些守則包括了不搭便車、不去陌生人家裡……,因此我們僅遇過在烤餅店門口得到師傅送的烤餅、或在路上被請吃冰淇淋或自製甜品、還有在公車上善心女學生幫我們刷卡……等小小的善意。

即便旅行中,有好幾次遇到計程車司機上車前後價格不一之事令人氣憤,但仔細想想,沿途所得到的幫助確實遠大於這些騙錢行為。尼可拉認為伊朗的奇蹟擁有某種奇幻的特質,它可能從一份遺忘、一個罪行、一場災難中誕生,為生命賦予一個出其不意的場域。

於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出其不意,成就了這趟旅程,也成就了我們的人生,在這個看似最封閉的國度裡有著心胸最開放的人民,這就是伊朗獨特的魅力所在!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