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台灣人在世界角落〉在挪威爭取台灣正名

2021/09/17 05:30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之地、標榜「人權大國」的挪威,2010年開始將台灣人的國籍強制註記為中國。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Joseph、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填寫國籍時,有時因著找到台灣而雀躍,有時因著看到『中國台灣』而憤怒,有時則根本找不到台灣而苦惱……相信這是許多台灣人的共同經驗。」

「挪威移民警察局告訴我,在挪威你必須是個中國人。我沒有選擇,因為沒有居留證,就無法辦理銀行帳戶,在物價高昂的挪威,大概很快就會流落街頭。我非常勉為其難地簽了文件,被逼著接受我不認同的出身,這種感覺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裡,證明了我的屈服。那是對我的一個羞辱、一個警惕。」

這些,都是身處挪威的台灣學生的心聲。

Bjølsen學生村一景。

〈留學生的憤怒〉明明是台灣人 國籍註記中國

唯有對自己的國籍視而不見,才能成為國際社會的成員?2017年3月,一群台灣留學生向挪威移民局(UDI)提起訴願,因為2010年開始,挪威移民局將他們的國籍強制註記為「中國」;如果他們想在挪威繼續學業或工作,就必須忍受挪威當局對他們國籍的錯誤註記。

這些學生主張挪威政府侵犯了自身的身分認同權,違反挪威憲法、《歐洲人權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他們向挪威承辦人員抗議、向台灣代表處反應,也向當地國會與媒體表達訴求。挪威國會議員則指出,雖然許多議員認為挪威可以且應該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挪威政府目前只承認中國政府;若想要改變司法上的問題,必須尋求法律途徑解決。

於是,諮詢當地學者與律師後,這群台灣人發起群眾募資「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以下簡稱「在挪」),2018年起一路向奧斯陸地方法院提告、上訴到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直至2020年11月,在三級法院皆未開庭審理的情況下,被駁回上訴。當時,外交部長吳釗燮亦發表聲明:「挪威最高法院的判決沒有聽取當事人陳述意見,沒有保護台灣學生權益,希望挪威政府正視問題嚴重性,盡快更正錯誤。」

2015年,Joseph來到挪威,攻讀奧斯陸大學的人權理論與實踐碩士。

〈展開正名〉人權大國 卻找不到人權

「在挪」的發起人Joseph是一名台灣律師,2015年來到挪威,攻讀奧斯陸大學的人權理論與實踐碩士,卻在領取居留證時,發現自己的國籍被註記為「Kina」──挪威語的「中國」。

2010年前,挪威的台灣人居留證國籍一直是「台灣」,然而,2010年1月,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受到中國抗議,6月,挪威開始將台灣人國籍強制註記為「中國」,並一直尋求恢復與中國的關係。

嘗試挪威國內救濟途徑未果,今年5月,「在挪」進一步將台灣人身分認同的議題,帶進法國的歐洲人權法院尋求權利救濟。若此案件能在做為國際人權指標的歐洲人權法院取得勝訴,將會成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判例,影響其他歐洲國家面臨類似問題時的決定。

然而,7月底,歐洲人權法院認為此案並未違反《歐洲人權公約》而拒絕受理。「在挪」訴訟團隊的英國律師、英格蘭與威爾斯大律師公會人權事務委員會主席潔莉(Schona Jolly QC)告訴Joseph:「這消息非常令人失望,我認為我們厚達700多頁的申請書證據確鑿,引述判例指出挪威為何違反公約,而歐洲人權法院的回應是出於政治性考量,並非基於此案的法律性質。」

協助「在挪」台灣社群經營的台灣數位外交協會指出,比起香港與新疆問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權確實較難引起歐洲關注;然而,就像Joseph所說:「歐洲人權法院通常較易出現走在世界前端的判決,雖然這場正名運動不是流血抗爭或種族滅絕危機,但標榜『人權大國』的挪威,仍不該在國際現實主義與獨裁政權的壓迫下,以委屈台灣人的註記方式『求全』。這樣,挪威人的『自由』何在?台灣人的『平等』又何在?」

「在挪」發起人Joseph坐在挪威國會前。

〈活動價值〉集結社會大眾 凝聚跨國力量

目前,Joseph正與「在挪」團隊評估轉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申訴的可能性;而台灣數位外交協會亦為此舉辦跨國座談,邀請國內外學者一同探討歐洲與台灣間的人權議題,並以「在挪」做為討論個案。

曾任歐洲議會顧問12年的匈牙利學者馮儒莎,在座談裡認同Joseph對國籍議題的重視,並肯定「在挪」最重要的是揭示了許多國家以不同方式處理台灣的國籍問題,以呈現此議題並非無路可走,例如:「在挪」調查的17個歐洲國家裡,只有挪威和西班牙將台灣人的國籍註記為「中國」(CHN),其他大都直接使用「台灣」(TWN)或折衷方法,如同Joseph強調這場運動的簡單初衷:「希望在挪台灣人的待遇和受到承認的權利,能夠像其他歐洲國家的台灣人一樣,得到居住國的尊重。」

面對尚未結束的倡議,「在挪」重申,無論成功或失敗,這次的行動都具備了4項寶貴的價值:在國際場域展現台灣與中國的區別、首次以人權為出發點思考國籍問題、以個人經驗的連結呼喚集體意識、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

跨國座談由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主持。

〈累積能量〉打破外交手段 為台灣盡力

挪威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地,而歐洲更是民主與人權思想的起源地。在這裡展開一場為台灣人權發聲的訴訟,對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價值展現具有指標性意義。

最重要的是,「在挪」期待打破既有的外交手段、由下而上累積能量,讓所有不滿台灣當前國際地位的人一起參與,讓這場訴訟不只是法律行動,更是一場由下而上發起的草根國際倡議。「在挪」希望引起國際社會對台灣人身分認同的關注與討論,此過程雖然不見得能立竿見影,但往往有助於形塑穩定的輿論優勢,進而成為未來相關運動的堅實基礎。

「在挪」團隊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表示:「我們相信,這不會是台灣人向國際發聲的終點,反而更提醒我們要繼續以台灣珍貴的民主、自由、人權價值,持續向歐洲打開更多對話交流的空間。」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