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設計美學】貼近文化、以美感體現社會實踐─設計新秀展無限創造力

2022/07/17 05:30

文/記者凃盈如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金點新秀設計獎」搭配「新一代設計展」辦理,每年由各類專業評審團從上千件參展作品中,選出優秀且具潛力之作品,發掘台灣新銳設計人才。今年得獎作品當中,兩個類別的「年度最佳設計獎」,作品圍繞著原住民文化與土地,關照部落、生活、美感與社會實踐,迸發豐沛、令人感動的創作能量。

「金點新秀設計獎」(Young Pin Design Award)主辦單位是經濟部、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為執行單位,授予對象是台灣設計科系學生,為「新一代設計展」中唯一官方獎項,共有: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時尚設計、數位影像設計、數位互動設計、傳達設計、空間設計、社會設計、產學合作設計共9大類別。本文特別針對今年的工藝設計及社會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加以介紹,讓大家見識台灣新一代設計人才的軟實力。

工藝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 「zemadrezadrezadr─如光一般的愛」

「工藝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由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金屬工藝」組的鍾潔妮、洪雅芬獲得。「從沒想過會得獎。」兩人從畫草圖開始,跌跌撞撞,反覆修正,經過一年半時間醞釀,創作出以象徵排灣族蘊藏生命情感的作品「zemadrezadrezadr─如光一般的愛」,將琉璃珠結合金工設計,詮釋〈孔雀王子〉的愛情神話,重現排灣族傳統工藝之美。

公主的頭飾,亦為充滿細節之作,且運用玻璃珠的製作技法於玻璃平板窯燒。洪雅芬於頭飾上方,以金屬腐蝕的技法先做出外框,再去焊接,嵌上的玻璃紋樣則以「尊貴珠」的製作技法延伸,至於頭飾中央,色彩繽紛的珠子,靈感來自有些排灣族人於頭飾上纏的一串琉璃珠,排法亦遵循傳統的排列組合。左右兩側的髮簪,採排灣族女性在重要場合會配戴、妝點的花朵:梔子花和七里香以點綴,為可拆卸設計。指套則以排灣族貴族或者頭目階層女性「手文」為發想,是地位象徵。

鍾潔妮與洪雅芬為同班同學,出身排灣族的洪雅芬,為了籌備畢展,以切身的原住民主題發想,於神話中找到靈感,從以往排灣族文化當中,有財富象徵,且是結婚儀式重要聘禮的「琉璃珠」為主要創作素材,兩人甚至到台東工坊學習了琉璃珠燒製的技巧。

以「zemadrezadrezadr─如光一般的愛」 摘下金點新秀設計獎「工藝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的鍾潔妮(右)、洪雅芬(左)。

在〈孔雀王子〉神話裡,描述天神化作神鳥下凡,在溪邊部落與一位女子相遇,心生愛慕,打聽之下,發現是排灣族公主,雖兩人情投意合,但得不到女子父親認可,而有了波折。神鳥後來帶來許多的琉璃聘禮,在帶走公主飛回天上的過程,灑下很多琉璃珠,即為「孔雀之珠」。鍾潔妮與洪雅芬以此故事為始,結合神話與創作,設計了孔雀王子與公主的頭飾、項鍊與手鍊等飾品。

以孔雀王子與公主相遇的溪邊為靈感,鍾潔妮製作了項鍊、頭飾。頭飾打造出水流的線條,上方金屬有百步蛇的紋路,中間夾帶琉璃珠,並以排灣族勇士象徵:頭飾上常見的豬獠牙,以及男生頭飾時常使用的羽毛為裝飾。此外,排灣族男生,若為貴族或頭目階層,會使用雄鷹羽毛,但為了呼應神話,這件創作上採取了孔雀羽毛。洪雅芬補充:「當神鳥要娶公主時,須融入、尊重排灣族文化,於是在穿搭裡,需搭配傳統的元素,所以創作上使用了獠牙、孔雀珠、貝殼等裝飾。」

琉璃珠是排灣族很重要的物質文化之一,有紋樣的珠子常用於飾品,如項鍊、頸鍊,手鍊等;素色珠子,則廣泛用於珠繡。洪雅芬為了製作,特別回部落向長輩請益珠子的使用規範,譬如作品所採用的琉璃珠,有代表愛情的「孔雀珠」、代表曙光的「尊貴珠」,亦有結婚會使用的橘色珠子。創作「Zemadrezadrezadr」過程,對她們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更了解排灣族的文化,「以前總是聽別人說,但等到自己開始探索時,卻有不一樣的感受,更加貼近了自己的文化內在。」

於燒製琉璃時,先「排絲」,將顏色上好,在高溫下以尖鐵棒去勾勒紋路,經過高溫窯燒後拉絲,再進爐燒製、降溫,製成美麗的玻璃片,進而裁切。須經過多次實驗與失敗,才能得知玻璃在多久時間、多高溫度下,會熔成怎樣的樣貌。

社會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 「築徑山行」

乍看「築徑山行」的文宣時,讓人誤以為是強調自然的豪宅建案廣告,仔細一瞧,發現是一場充滿社會實踐意味的創作。南台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陳又菱、王埝綺、邱靖雯、余采芬4人團隊的畢業製作「築徑山行」,攜手左鎮牛港嶺鄉親合力舉辦多場步道志工體驗營,推廣社區深度旅遊,以多元媒材記錄了過程,以美感獨具的紀錄與呈現方式,喚起觀者對於守護山林的共鳴,進而參與「手作步道」,共同傳承在地文化記憶,獲得了今年金點新秀設計獎「社會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

「築徑山行」團隊,左起陳又菱、王埝綺、邱靖雯、余采芬。(築徑山行團隊/提供)

余采芬回想,在系上賴孟玲老師開設的「地方創生」相關課程裡,接觸了台南「左鎮」,這是人口嚴重外流、產業發展受限且高齡化的地區,後又因緣際會看到「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所出版的《手作步道工法》,得知了這種強調用雙手修築步道的工法,便開始集眾人之力打造步道。

「築徑山行」為南台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陳又菱、王埝綺、邱靖雯、余采芬4人團隊,號召了近80位志工,於後坑古道進行「手作步道」之成果。

組員之一的邱靖雯描述,左鎮區位在台南市東南隅,是西拉雅族人重要居住區域,其中「後坑古道」是連接左鎮到玉井的路徑,也是西拉雅族人祖先早年會行走的路徑。隨著交通發達,古道年久失修,雜草叢生,部分路徑中斷,但其留下的自然生態,以及早期建築與村落等人文史蹟,是牛港嶺居民共同的回憶,不少在地西拉雅族長者會想走這條古道到山上,遠眺教會,感受信仰帶來的寄託。礙於此極限社區缺乏年輕人居住,能修築步道的人少之又少,團隊開始辦活動,號召志工參與,希望能夠為居民築一條更平坦的道路,讓人更深入了解左鎮秀麗的環境。

後坑古道全紀錄,讓大家更認識修復步道的眉角,也讓大家感受到手作步道與在地互動的價值。「築徑山行─聲音明信片」,記錄了施工過程的聲音,打開卡片就能夠聽到這些聲音,身歷其境。

「手作步道」訴求避免大型機具進入山林,不破壞環境,用雙手製作,強調「就地取材」,如竹木階梯,便以人手搬運,避免使用大卡車施作。團隊從去年9月開始探勘,到今年3月,經過4次修築,每次動員近20人參與。總長1.4公里長的步道,團隊以一些急需修築的地方為始,如在入口處造了土木階梯,另外施作了兩座竹橋、整修三角點視野、調整坍塌路線,希望能拋磚引玉,期待未來會有更多人一起投入修整計畫。

大刺竹橋。團隊表示,雖然參與的人多,但每次僅有辦法做一小段路。手作步道需要靠人們持續修補才得以維護。竹階梯讓人們不用繩索即可輕鬆走上去。余采芬與邱靖雯回憶,每次活動,大家在晨間8點抵達,由「菜寮產業協會」的嚮導、老師說明修復注意事項與細節。

參與的志工紛紛表示是很有意義的活動,感受到後坑古道山徑舒適宜人,應把握機會把這樣的環境記憶下來;也有志工分享,若能夠延續下去,可望為此地區帶來更多參觀人潮,活絡此地。在地居民在看到這些豐富成果之後非常感動,為他們重現了小時候經過的童年,有人認為:「步道走過和做過,是不同層次的感受。」

有不少從小在左鎮生活,但長大都移居外地的人,紛紛「返鄉」當志工,齊心協力希望重建此處,令人動容。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