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特稿】 伍軒宏/諾貝爾文學獎為誰而頒?

2022/10/07 05:30

1982年諾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哥倫比亞)。(美聯社)

◎伍軒宏

2006年諾獎得主奧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土耳其)。
(美聯社)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大多數候選作者都足以得獎(如同以往每一年)的前提下,在普遍要求族群多元的期待下,法國作家安妮.艾諾勝出,可視為對這幾年全球女性抗議的強烈延燒(如:此時的伊朗,進行中),做出呼應,因為艾諾作品以女性自傳為架構,親密細膩訴說具體的情欲、傷痛等性別經驗,所有人都必須面對。

2013年諾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加拿大)。
(美聯社)

諾貝爾文學獎,如果不能引領,至少得表示對應。

2016年諾獎得主巴布.狄倫(Bob Dylan,美國)。(法新社)

每年十月初,媒體連續幾天關切諾貝爾獎話題,儘管熱度不如以往,依然報導如儀。相對於強調科研的獎項,諾貝爾文學獎一向比較親民,作品具普遍訴求,觸及不同層面讀者。不過,近年來文化實踐版圖變遷,分眾多元,影音與社群吸引巨量注意,文學的寂寞體質裸露,進入憂鬱期。大潮流中,諾貝爾文學獎魅力還在嗎?

2019年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奧地利)。(路透)

我小時候,川端康成、貝克特、索忍尼辛、聶魯達、伯爾、懷特獲獎那連續幾年,雖然自己只從報章得初步印象,但得主作品熱譯(聶魯達似乎稍遲),我中學時期仍感受到他們的書在市面的餘溫。義大利詩人蒙塔萊之後,索爾.貝婁得獎,恰好趕上美國建國兩百週年。以撒.辛格、米華殊、卡內提,稍微降溫。然後,來了感染力超強的1982年得主賈西亞.馬奎斯。那時,拉美魔幻寫實風行世界,蔡源煌教授正好在本地大學教《百年孤寂》英譯本,中譯本也陸續推出。無論全球或本土,學院或大眾,接受度都很高,似乎達到微妙的平衡。

最簡單的諾貝爾文學獎話題,就是「得主身分」。誰得獎?誰會得獎?(開賭盤。)誰該得?誰不該得?熱門、冷門?是否服眾?偏頗?國籍分布?族群比例?性別不平衡?誰是遺珠?獎由瑞典學院委員會一小群人決定,雖是專業人士、過程有效,但明顯無普效性,所以結果參考即可,不必過於在意是誰。幾年前曾有人問我對得主看法,我的答案都一樣:諾貝爾文學獎是場文學盛宴,每年一度歡慶文學,重點不只得主個人,而是文學整體論述,包含每一位參與者,作者、讀者、學者、編輯、出版商等等。說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某某,只是這次恰好此人代表,替大家出面接受讚賞,如同祭祀儀式。

另一常見話題,是政治爭議。委員會是否因為波赫士所謂保守政治立場,造成他的拉美文學後輩一一得諾貝爾,最具開創性的天才前輩卻失之交臂?翻開得獎名單,會發現左派右派都有,揭發蘇共極權迫害的索忍尼辛與寫詩歌頌史達林的聶魯達,背靠背得獎。來到文化政治擴張的當代,文學的多重政治層次無可避免被嚴格審視。2019年彼得.漢德克獲獎,引起廣大批評,因為他支持極右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與涉及種族滅絕的戰犯米洛塞維奇。我沒去查委員會是否適切回應各界批評,可是答案很簡單:「作者的政治」不等於「作品的政治」。作家當然有政治主張,支持某些黨派,寫文章抒發意見,但這些活動與意見,並不等同於他們文學作品呈現出來的價值。文本有自己的邏輯與政治走向,跟作者的傾向,是兩件事。得獎讚辭裡,宣揚作品優點,肯定作品,而這些作品,都指向同一名字,於是成為得主。

漢德克之外,最近二十多年的得主裡,值得討論的還很多。奈波爾與柯慈都是後殖民書寫代表人物,雖傾向不同;帕慕克、巴爾加斯.尤薩,風格顯著;石黑一雄,個人欣賞;有幾位我甚至在課堂教過,如柯慈、品特、萊辛。但以我有限所知,最富積極意義的得主,當然是巴布.狄倫和艾莉絲.孟若,因為他們帶來改變。2013年孟若得獎,馬上想到也許此舉承認了短篇故事的主要文類地位?指向文類階級的翻轉?至於2016年頒給狄倫,絕對是神來之筆。打破文學的僵化界線,重新啟動「詩」與「歌」的古老連結,揉合菁英與大眾,同時復古和創新,無限擴大文學領域,極具前瞻性。

所以,每到諾貝爾文學獎季節,瞥見誰會得獎、誰得了獎的報導,不要只看得主名字、作品哪些,不要忘記這是年度文學饗宴的呼喚。獎頒給得主,卻是為大家而頒,為了參與文學的你。●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