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全球獨有香蕉絲編織 嚴玉英織回噶瑪蘭的名字

2022/11/17 05:30

「匠人魂」《織下我們的名字》主角嚴玉英藝師。(文總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台灣原住民「噶瑪蘭族」在2002年正名,並推動全世界獨有的香蕉絲編織技藝振興,在部落耆老的努力下,將一度失傳的織布技藝保存下來。這段重要的歷程經文化總會拍攝記錄成「匠人魂」,以84歲的藝師嚴玉英為主角,新影片《織下我們的名字》,即日起可於文化總會的facebook專頁等社群平台、YouTube頻道觀賞。

嚴玉英藝師(中)與大女兒偕淑月、孫女偕韻茹。(文總提供)

1987年起,已故「噶瑪蘭族之父」偕萬來為推動噶瑪蘭族正名,走訪宜蘭、花蓮找尋偕姓親族歷史,建置噶瑪蘭族資料、母語教材,並鼓勵族人重新學習香蕉絲織布工藝,直到2002年,噶瑪蘭族正式成為台灣第11個原住民族,也成功找回香蕉絲編織這項傳統技藝。

噶瑪蘭族迄今仍以香蕉絲織就自己的文化。(文總提供)香蕉絲編織的工序繁複且曠日費時,卻交織成噶瑪蘭族的獨特文化。(文總提供)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pateRungan的新社香蕉絲工坊,現今84歲的藝師嚴玉英,是偕萬來的遺孀,也是當時香蕉絲編織工藝復振行動一員,他們從在活動中心上課,並用塑膠繩練習,進階到「刮取纖維」、「分線」等步驟,一步步找回部落傳統技藝。嚴玉英說,「世界上沒有別的地方有,只有我們噶瑪蘭族有。」

文總指出,噶瑪蘭族推動香蕉絲編織技藝振興,由部落的3位祭師Abi(朱阿比)、Ibay(潘烏吉)與Ayok(潘阿玉),從記憶中一步步取出香蕉絲編織的知識與技術,並教授給族人們,他們從「採收」、「刮取纖維」、「分線」、「接絲線」、「捆線球」到「整經」,最後才能在地織機上織布,過程繁複且凡事都要自己動手,但族人們依舊努力不懈,堅持復甦這項傳統文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