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我的電車河

2006/04/11 06:00

◎黃雅歆 圖◎顏寧儀

我迷戀地上電車。之所以強調地上,是因為不包含地鐵。

我喜歡到有電車系統的城鎮,最初理所當然的是因為行動方便。雖然有人偏好租車旅行,我卻覺得勞神又麻煩,開車根本無法心神放鬆,車子又不能隨處「丟棄」,反而像個巨大行李,令人不自由。當然,這也使我局限為「文明」的漫遊者,不過無所謂,其實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對觀光活動充滿熱情的人,對積極開拓世界版圖的人生也不感興趣,出國只是想在不同文化裡過過「生活」而已。即使去東京不去都廳、去巴黎不上鐵塔、去舊金山不過大橋、去比利時不看尿尿小童……也沒什麼關係,不必為了要趕場去這些地方,被剝奪在當地過正常生活的時間與機會。

這件事應該在我學會出國時就要發現,但剛開始其實擺脫不了旅行的制約,要隨波逐流一陣,才逐漸建立起自己想要的模式。現在我已經厭倦跟人解釋為何一再重複去同樣的國度,以及旅行內容為何只有日常生活般的步調與無限的冥想,因為是不是要去新鮮的地方根本不是重點。

我喜歡到有電車系統的城鎮,讓地上電車帶我隨意漫遊。

第一次單獨出國,是先到L.A,然後到東京。儘管當時台灣連捷運的名稱都還沒出現,但在L.A像被車子綁架雙腳的我,一到布滿電車路線的東京,看著像蜘蛛網般的電車地圖,就不禁興奮起來。

「妳不害怕迷路嗎?」我的日本朋友紅子問。她從關西來到東京已經多年,可是還是擔心會迷路。我和她約在新宿西口見面,第一次在龐大的地下車站摸索,然後像土撥鼠般試著探出頭看看地面的景觀,覺得不對立刻縮回地下再找,轉來轉去老是像回到原來的位置,但我是不怕的。無論多麼像迷宮,只要不要出錯口,都有重來的機會。所以我依約出現在西口的小田急百貨門口。

雖然對自己的方向感有信心,不過還是不喜歡地下鐵,如果能有選擇,我會搭稍稍貴一些的地上電車。

地上鐵道像城市的河,沒有紅綠燈、不會塞車,電車帶著河岸的風景,一站一站在城市的體內流動著。

鐵道有時在平面,有時架高,會過河也會上橋,所以也像遊園列車上上下下穿梭著城市,最過癮的如「百合海鷗號」駛入東京灣的彩虹大橋,坐在車廂第一排,大橋迎面襲來,有如觀景特別座。地下鐵就比較像下水道了,帶著城市的祕密在黑暗中行走,搭乘者的眼睛也只能封閉起來。

大多數的時候,我在離峰的時間搭車。這時車廂的乘客不多,窗外街景清晰可見。到站時的門開門關,會有涼風襲入,聞著風的味道,彷彿就能分辨該區的風格了。青春男女的時髦香味和興奮嘈雜的空氣,應該不離新宿涉谷一帶;忽然竄入芬多精以及都市裡難得的清新滋味,一定是神宮森林和代代木公園附近。還有,難以解釋的,接近秋葉原就一股「御宅族」風吹進來,不必抬頭也知道。到了品川,立刻瀰漫商務人士的專業氣,這裡可是SONY等知名企業的大本營。

若要說吱吱喳喳的庶民風,當然是御徒町和上野了。這時我會忍不住下車,跟著婆媽們一起到阿美橫街的市場去討價還價。

決心離開混亂的都心時,就去搭中央線,從新宿駛出都心,往西直到八王子。

我是不下車的,看著宮崎駿的吉卜力美術館、太宰治投河自殺的三鷹、山口百惠居住的高級文教區國立市,陸續變成風景片跑過窗外,一路把思緒帶去遠方。

中央線沿途的開闊視野最適合冥想,又因人在國外,所以可以不負責任地對自己的人生胡思亂想,譬如:三十五歲之前獨立買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去寫一封「淋漓盡致」的信臭罵老闆並甩門辭職、雄心萬丈決心埋首著作、花光積蓄到國外當一年浪人、發誓不再站上講台取悅聽眾、認真考慮四十歲開始創業……如此天馬行空想得痛快,誰知有些卻真的成為轉捩點。

儘管每站都停的普通車像搖搖晃晃的小船,冥想久了就會頭暈,但我仍然迷戀著。我也知道靠近鐵道的房子租金都比較便宜,因為成天轟轟作響空氣也不好,我卻覺得電車行經軌道的節奏、以及小站柵欄噹噹噹放下的聲音都很溫暖。

但其實我對噪音的耐性很有限,是在夜晚動不動就想戴耳塞的那種地步。

有次和朋友聊天談到這個,對方忽然問:「妳家後面本來不是有鐵路嗎?那不是很吵,妳怎麼『安然』長大的啊?」一時間,我才恍然事情的真相。

我喜歡到有電車系統的城鎮,原來並不光因為行動方便而已,車行鐵道轟隆轟隆的聲音像來自母體的心音,在我出生以前就一直相伴了。那時到我家暫宿的親友沒有一個受得了的,火車不像捷運有收班時間,夜行列車三更半夜仍然在跑,鐵路電氣化之前還會鳴笛,深夜裡分外驚人。但這些聲音全都成了我的搖籃曲,天天帶我駛進奇幻的夢境。

幼年最大的娛樂就是央大人帶去鐵路旁看火車,哭鬧不休的小獸立刻被嗚嗚急駛的火車唬住;童年時和家人鄰居一起擠在復旦橋上看國慶煙火,低頭就有火車從橋下竄過像舞動的龍;小學時開始流傳鐵道鬼故事,小朋友總繪聲繪影說有白衣女子在鐵軌上飄行,復旦橋下的迴轉道「山洞」立刻成為晚間的禁地,其實伯父還領著我們在夏夜的鐵道旁抓過螢火蟲呢。長大後和同學搭北迴線去東部玩,回程到了松山往台北車站,就會經過家的後巷,我從車窗看見巷口小孩愣愣望著列車的臉,彷彿照見了自己的童年。

對我來說,鐵軌不只是鐵軌,是歲月的河。

雖然敦化南路被鐵路分成兩半,但台北東區從頂好超市發跡,取代傳統商圈邁向繁榮之路並未受到阻礙,跨過鐵路、散步去逛逛超市、買各種花式麵包,當時可是件時髦的事。火車電氣化後,不再嗚嗚的鳴笛,外表也愈來愈年輕。就在我開始就業,鐵路地下化來臨,復旦橋拆除,舊房子改建,四周景觀顛覆,恰如我的人生轉折。工程噪音持續好幾年,直到今日市民大道的出現。沒有了地上鐵道,我卻難以忍受風馳電掣的汽機車馬力,不論多久都無法免疫。

引擎聲應該不會比火車聲大。所有人都這麼說。

但引擎聲是噪音, 鐵道聲卻不是。和現在捷運進出站時尖銳的機械聲也不同。不過無論如何,我很高興台北終於有了捷運,雖然撐起市區交通運輸重任的還是公車;也能理解觀光客捨棄便捷的公車,寧可在區區幾線捷運中七繞八繞的心理。對正要摸索陌生城市的人來說,搭捷運是最不會被欺騙的,因為每個城市的公車都有過站不停的可能,這對數著站牌找目的地的遊客來說真是莫大的危機。

雖然比起台灣公車的無厘頭,日本公車算是貼心的。去程回程的目的地和方向標示清楚、到站時間估算準確、上車可以兌換零錢、有站名跑馬燈和廣播,謹慎注意就不會出錯。不過還是難免一恍神就錯過站了,像有次我從橫濱車站搭去山下公園,算好是第四站,結果車子呼呼疾駛,沒留意跑馬燈,到第四站下車居然已快到碼頭,原來平日裡乘客甚少,當中不知有多少站根本沒停,這時又不能像搭電車一樣趕緊從對面月台返回,一個人看著揚長前去的公車,不禁有種被拋棄的悽涼。

在東京搭環狀的山手線電車就不必擔心,它像護城河繞都心一圈,無論如何都會回到原點。

有一年冬天在東京,睡到清晨忽然莫名醒來,四周很安靜,看窗外竟發現下雪了。意念乍起,我速速起身,將自己暖暖包裹妥當,出門去搭早班的山手線。

城市尚未真正甦醒,屋頂與街道的白雪仍完整覆蓋,我在空曠車廂中,跟著電車如河般流動著,巡視這難得的雪景。回到住處倒頭睡回籠覺,再醒來時城市已活力四射,覆雪的街道不復存在。但我知道那不是夢境,因為電車轟隆轟隆的聲音如此真實。

能這樣揭開一天的序幕,真是太美妙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