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從馬拉威偏鄉到台灣偏鄉

2018/10/30 06:00

台灣醫療團成立的彩虹門診,提供愛滋諮詢與免費藥物。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陳志成

2016年,陳志成接下恆春基督教醫院的院長,期盼更多年輕醫師來偏鄉服務。

陳志成說起話來不疾不徐、平和溫煦,和他的生活步調恰成對比。行程總是滿檔的他,穿梭在恆春基督教醫院的辦公室和診間,忙進忙出,散發出的氣息卻不是都市大醫師的焦慮和距離感。

2017年,陳志成獲頒台大傑出校友。

陳志成說:「前年公費醫師分發,衛福部通知我不用去參加分發會議了,因為沒有人選我們醫院,我說沒關係,我還是要北上去跟這些醫生打個招呼,至少讓他們認識這間醫院。結果,當時有一個落單的醫生,聽了我的介紹,就選擇了恆基。」隔年招募時,突然多了好幾位醫師選擇恆基,「原來之前來恆基的學長向他們推薦,說恆基很好。」

馬拉威的孩子曾經25%活不過5歲,現在已降至5.5%。

2016年,陳志成接下恆基院長的職位,發現全院醫師平均年齡66歲,還有3位超過80歲的醫師;當時50歲的他總開玩笑:「我是來拉低平均年齡的。」這兩年,他增聘了50多位員工,其中包含10位年輕醫師,並重啟夜間急診、帶領恆基成為婦幼專責醫院,就是因為看見當地醫療資源匱乏,一旦有重症病人或孕婦臨盆,都得送到屏東或高雄的大醫院,「但一趟就是兩小時多、逾100公里的路程,大約是台北到新竹的距離。」

台灣醫療團的第一批接生婆計畫順利成功,當時的醫療團團長余廣亮醫生(右一)與姆祖祖市長(中)合影。

恆春的需要,總讓他想起自己在馬拉威的經歷。2002年,他35歲,帶著全家搬去馬拉威,是台灣第一位衛生署駐非洲代表。

台灣在馬拉威第三大城姆祖祖建立的「姆祖祖中央醫院」。

馬拉威湖的景色優美。

〈中國打壓不成〉參加世衛組織 台灣第一位

馬拉威偏鄉農村景象。

當時,位於東南非的馬拉威是台灣邦交國,面積約台灣3倍大,人口只有1200多萬人,國民所得低於200美元,是世界第8窮的國家。人民平均壽命只有37歲,腹瀉、貧血、營養不良、肺炎,都可能是一個人的死亡原因。

因著邦交,台灣在馬拉威第3大城、距離首都里朗威(Lilongwe)車程4小時半的姆祖祖(Mzuzu),興建了一所300床規模的現代化醫院「姆祖祖中央醫院」,並派駐醫療團,開展一連串醫療服務;陳志成則負責統合台灣在馬拉威、查德、布吉納法索、聖多美普林斯比等4個醫療團的工作。駐非期間,他走訪18個國家,積極與各國衛生單位和國際衛生組織建立關係,甚至成了第一位以友邦代表身分正式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會議的台灣醫師。

「每次國際會議,台灣幾乎都只能坐在旁聽席,聽別人討論我們的問題,還有些會議根本連旁聽席都沒有。但是,我們一定要參與其中,才能了解其中的議程與運作規則,也才能把握適當時機請友邦為我們發言。」他心生一智,以馬拉威代表的身分,出席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會議10多次,「中國曾請大會警衛盤查我的身分,但因為我是馬拉威總統派任的代表,他們也沒轍。這些會議鼓勵友邦協助台灣在全球會議上有更好的發言機會,更為台灣奠定未來參與國際衛生事務與全球防疫體系的法理基礎。」

〈台灣團隊好棒〉拯救媽媽就是拯救國家

很難想像,全馬拉威的專科醫師不到10人,婦產科醫師只有兩人。陳志成說,馬拉威產婦與嬰兒的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存活下來的孩子,又有25%活不過5歲。「我們可以訓練當地醫護人員,但諷刺的是,他們畢業後都往歐美國家跑;當時在英國的馬拉威籍醫師人數,遠超過待在馬拉威本土的醫師人數。」陳志成靈機一動,決定培訓當地草根性強的助產婆,「培訓後,每人獲得一台腳踏車做為獎勵,就可以到處去接生。」

3年間訓練80多位助產婆,接生了2000名嬰兒,沒有一名產婦死亡,當地新生兒死亡率更降為原來的三分之一,這樣的成果被當地醫界視為奇蹟。陳志成說:「拯救一個媽媽,就是拯救一個家庭。拯救了家庭,就是拯救國家。」

最後,台灣對馬拉威的貢獻,包括助產婆訓練、愛滋病友的彩虹門診、指紋辨識的醫療系統,經由陳志成與醫療團的努力,發表於包括《刺胳針》(The Lancet)等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在台灣的醫療援外史上寫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前往有需要處〉被世界角落改變的醫學生

陳志成全家搬到馬拉威時,帶著兩個小孩,最小的孩子才3歲。「剛搬進新家的第二天就遭小偷,總共遭竊3次、遇過搶劫、養5隻狗看家卻被毒死兩隻。」陳志成笑著說:「你向馬拉威警察報案,他們會說『請你來接我,因為我沒有車子。』」同事勸他買把槍,「我說我是來救人,不是來殺人的。」

為何願意在這樣的環境停留?陳志成翻開回憶,描繪出他的路徑:「大六時,我參加了第一屆『飢餓三十』,當時我是台大醫學院團契主席,和同學一起在校園募到20多萬元,『世界展望會』很驚訝,竟然有學生團體這麼積極,就找我去參訪非洲,探訪馬拉威和莫三比克難民營。」當時莫三比克還在內戰,必須搭乘不到10人座的小飛機,飛機下面還有高射砲飛來飛去,但最撼動陳志成的,是眼前從未見過的景象,「那陣子我看見很多病人,特別是孩子,一個個在我面前過世。我的心非常激動,認為當醫生只能一個一個救,太慢了,決定往公共衛生發展。」

他接著攻讀台大公衛碩士,畢業後擔任台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學習治療傳染病與營養不良的兒童,也參與過科索沃馬其頓難民營、台灣埔里921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不久後,即轉往馬拉威。

對他來說,最難熬的不是艱難的環境,而是見到孩子受苦。「非洲每天有3千多人死於瘧疾,但這種傳染病在馬拉威像感冒一樣,根本是家常便飯。有次我的小兒子染上瘧疾,半夜一直發抖、哭喊『我好冷!』雖然我自己就是小兒科醫生,也會擔心孩子留下後遺症。」深夜當下陳志成束手無策,只能緊擁孩子祈禱。

2006年,他結束4年駐非工作返台,2008年,台馬不幸斷交,好在大半服務都由屏東基督教醫院與「畢嘉士基金會」延續。陳志成回台後,繼續攻讀台大公衛博士、到哈佛公衛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又到嘉基服務,最後落腳恆基。

走過無數需要之處,這位從馬拉威偏鄉到台灣偏鄉的醫生說:「重點不是國內或國外,而是你願不願意前往有需要的地方?」他期待更多年輕醫護人員投入有需要的地方,徹底活出人生的價值。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