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移動中的思索者 - 孫維民談《格子舖》

2019/07/07 05:30

詩人孫維民。 (胡舜翔/攝影)

專訪◎董柏廷

散文新作《格子舖》。 (胡舜翔/攝影)

孫維民(1959-)談吐細慢溫文,如其詩文口氣給人的感覺。一向被視為詩人的他,在冷冽寧靜的詩風之外,罕得有散文集問世,與前冊《所羅門與百合花》時隔二十年,在精緻獨特與綿密的文字布局之間,終於又出版《格子舖》。他偶將時空疊合,縫構虛幻與真實,讓文字彼此碰撞而產生新義,誠如書名所喻,是在一格格方寸之間,落實並置與拼貼的風格。「每一篇散文也像格子舖裡的物件,出自同一個作者,卻又不盡相同。這讓我有翻閱相簿的感覺。」他如此指稱。

縫合真實與虛構

因為長年居住嘉義、工作地點則在台南鄉間,孫維民必須常常兩地往返,因此有大量通車的經驗。他的思緒經常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湧動,習於書寫自身經驗的他,因而有眾多關於火車的篇章,幾近一名虔誠的火車迷。「每天等車和坐車的時間大約三小時,有時更久。因此,許多散文或詩的初稿是在火車上或車站裡寫的。我不太能夠依恃想像寫作。通車雖然辛苦(尤其早期的慢車),現在回顧,這種經驗卻提供了許多寫作素材。」通車讓他時常在作品中描述流逝和記憶,文字經常充滿著移動的畫面。

創作者在快速向後倒退的風景中,看見具體的事物因時間而變形,朦朧之間,產生一種幻象之感。對於真實與虛構,孫維民並未強制其分庭亢禮。寫作擷取自真實的生活經驗,又於其中置放想像的切片,兩兩交錯,使得作品產生迷離美感。一如在〈火車和樹葉與鳥〉中,充滿魔幻地描寫火車經過某個小站,隔著一段距離,他見到一株大樹上停棲著許多鳥,卻以為那些是樹葉。當火車經過,所有「葉子」驚動,騰飛而上,才發現那些葉片真的是鳥,讀來既奇幻又寫真。「素材經過增刪、處理,最後定稿發表,其中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已經不是創作最重要的問題了。不過有一件事我很確定:文學裡的想像或虛構必須植根於真實經驗。缺少真實經驗的想像和虛構體質薄弱、沒有力量。」

以為他的創作以詩為大宗,少寫散文,卻是誤解,「年輕時,我其實寫了不少散文。以寫作的目的而論,散文和詩對我來說並無不同,兩者都在表達情志。如何決定載體,對我並不是太大問題。在寫作時,我通常第一時間就決定了要以何種文類表達。詩比較重視形式/怎麼說,散文則比較關注內容/說什麼。但這種說法只是相對的。最好的文學仍然必須『銜華佩實』,內容和形式並重。」

語言本身是狡猾的

無論是詩或散文,孫維民都不太能夠憑空想像創作。「我需要素材,以便加工。所謂素材,即是真實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不必然殊異或廣闊,但必須深刻。『怪奇偉麗』並不是我所追求的,反而希望在平凡事物中發現亮光。」因此,如何運用「語言」發現事物,又不為語言所困,則是他透過書寫企圖抵達的目標。

〈語言〉一文中,孫維民寫道:「我把語言的功用降至最低。經過了這些年,這或許是我所學到的所謂人生的智慧之一。」其後列出許多名詞與不帶解釋的短句。他認為「語言本身是狡猾的」,對於語言的看法,他或更貼近莊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看穿語言的不可憑恃,也因此一理解使他無所限制,企圖拿語言做各種(看似)自由的嘗試,或也說明新書中散文有時像極短篇,有時如詩的特色。他試圖透過文字,拓展現代散文的領域,他舉出諸多實際例子援證:「散文寫得像小說或詩,其實由來已久。古時候,有些散文便以對話形式寫成,接近小說的技法,例如莊子〈秋水〉、〈庖丁解牛〉,楚辭〈卜居〉、〈漁父〉等。陶淵明〈桃花源記〉虛實交錯,通篇採用全知觀點,也像極短篇小說。杜牧〈阿房宮賦〉、蘇軾〈赤壁賦〉等,則屬於散賦,韻和對偶等接近詩。」

直面死亡與疾病

新詩也好,散文也罷,孫維民筆觸冷凝自持,總用最少的字量涵括最大的意旨,低調而疏離的風格,更是他至今企求且信賴的文學準則之一,「我無法忍受拖泥帶水、喋喋不休的文字。藉由較中性的文字,使更多的現實自行顯現,減少作者個人的感傷及評論。」而這樣的寫作風格,更使文字充滿內在張力。在他的散文中,死亡與憂慮、病房的故事與場景經常出現,華人文化其實避諱談死,但他卻認為正視死亡是更好的生活態度。對於死亡與疾病的觀察與思索,他坦承是因為自己時常生病,因此對死亡較一般人更敏感。「我年幼時身體不好,時常生病,長大後似乎也沒有徹底改善。對我,疾病並不陌生,也因此我常會書寫疾病。就像許多其他的經驗,疾病漸漸有了特殊的意義,不僅成為某種隱喻,也提供我觀察和思索生活的視角。從病人眼中看到的世界,絕非『健康的』人所能想像。嚴格說來,無論生理或心理,『健康的』人是否真的存在?《新約》中,耶穌自喻為醫生,也即是說,世人都是病人;維摩詰則說:『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宗教典籍的確提供了更多的觀點,可以另類的方式理解生命。」透過信仰之眼,他看待生存與人生之境,卻也懂得善待各種野蠻與美麗,這樣的專注、懂得自惡中見光,其實都源於他對人間深情的凝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