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兩性異言堂】〈婚姻幸福學〉熟齡遇到愛 單親族求幸福

2020/02/16 05:30

圖/達志影像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有句話說:「老無所伴難處大,老有所伴好處多。」「親密」是人類共同的渴望,即使年歲增長,人生歷練更豐富,更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若失去了老伴,子女又不在身邊,面對大量的獨處和較冷清的生活,即使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常有親友聚會,也不時以電話、通訊軟體與人保持連結,還是難免有些落寞。

熟齡者的身心健康研究常強調「社會支持」的重要,尤其對離婚或喪偶的單身長輩來說,情感性的支持有助於降低寂寞、增加幸福感和提高熟齡生活滿意度。麻煩的是,有伴的人想表達對另一半的親密需求都可能有口難言,離婚或喪偶的恢單銀髮族,更常因為怕被說是「老不休」而不敢或不知從何尋覓新戀情。

熟齡戀愛怕被議論 子女反對被迫放棄

單身的熟齡長輩壓抑內心的愛戀需求或性需求,除了可能受到社會文化的刻板觀念約束,有時也出於不希望影響親子關係或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常耳聞有不少單身長者互有好感,或好不容易找到相知相惜的男女朋友,卻因為子女的強烈反對而被迫放棄。

子女反對的原因,有時是在個人情感上過不去,難以接受父再娶或母再嫁;有時則是金錢因素的考量,唯恐爸媽的再婚影響到財產繼承的權益,或增加孝親撫養的負擔。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對於爸媽目前的交往對象感到不安,擔心至親被以愛為名的「黃昏之戀」騙財騙色,一旦情財兩失想不開,後果不堪設想。

熟齡之愛內斂穩重 著重照顧與承諾

熟齡之愛不僅有承受他人眼光的壓力,身體機能的退化、失調和情緒變化也可能影響熟齡之愛的發展與維持。熟齡伴侶的情愛雖有強度,交往的節奏和韻味卻與中青代大有不同,多少也受到性荷爾蒙減少、心血管疾病、身體疼痛和藥物的影響。有人比喻年輕之愛是一種激情,而熟齡者的熱情則如燜火,除了情感交流更內斂,行為上也更著重於性以外的親暱,以言語、撫觸、按摩或親吻表達對伴侶的熟悉感、照顧與承諾。

在一起不住一起 親密關係好自在

雖然情感的交流或身體的相依相伴對身心有益,熟齡戀人要再論及婚嫁或共同居住仍困難重重,除了要面對家人支持與否的壓力,雙方生活習慣南轅北轍也是一大麻煩。好不容易人生已可以不用再那麼累、顧慮那麼多,若要再談一次戀愛,很難再像過去那樣處處妥協。

在英國,已有54%的成年男女贊同即使結婚,夫妻也並不一定要住在一起;而歐美也正時興一種熟齡族的親密關係型態,稱之為「Living Apart Together(簡稱 LAT)」,即「在一起,但不住一起」;兩個人相互關心也有承諾,卻選擇不同居,各自住在原來的地方,彼此都有個人的私有時間及空間。這樣的相處模式,頗符合宋朝秦觀《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觀。每個人的戀愛觀和安全感程度不同,台灣或許一時還很難接受LAT的模式,但對兩個已屆熟齡的長者來說,不必朝夕相對、不需為了瑣事爭鬧不休的相伴,的確是個不錯的選項,不僅可以保有彼此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也不乏情感慰藉和相陪扶持,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主導性,關係可能更自在。

單身父母情感議題 子女宜尊重代替反對

面對單身父母的情感議題,無論對當事人或對子女來說都各有挑戰,也大大考驗和衝擊著親子關係。就像成年子女們也希望自己的伴侶關係被認同和祝福一樣,若父母真能遇到聊得來又能互相照應、陪伴的對象,即使在一旁看得心驚肉跳,擔心他們受傷、怕他們在情財上吃虧上當,知情的子女或身旁親友最好相互提醒不干涉、不介入。

談戀愛不會只有甜蜜,也是個需要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無論兩方未來是否能進入婚姻,或是否相依同住,儘量尊重退休後的單身長輩,讓他們更能為自己的情與慾作主,社會大眾也需要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熟齡之愛,讓他們更有勇氣和動力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寫信給張璇:leohome1971@yahoo.com.tw)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