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生活停看聽】養育 也療癒自己

2024/05/09 05:30

圖/達志影像

文/新北肥媽

現代心理學說,每個人內心都有內在小孩,理想狀況下,內在小孩會隨著身體年紀逐漸長大,得到合適的照顧,進而滿足長大;非理想狀況下,沒有被滿足的內在小孩,就算身體已生理成熟,內在心理卻會因為需求未滿足而不願意長大。

有一派說法是,當心理內在小孩沒有適時長大時,我們就會在長大後,感受到內在小孩對外在挫折、遺憾、失敗,反射更多的憤怒或悲傷。

原生家庭的經驗讓我從高中就立志不要「製造」生命來這世界上「受苦」。除了大環境的汙染、氣候變遷效應、就連基本人際關係、家人相處,都讓我覺得「活著」很辛苦。更何況,孩子來到這世界,也沒有人問他們願不願意、想不想要。

我周遭的朋友,即便已經成為社會中堅,有一定的社經地位,大部分也不願意生小孩,詢問原因,都表示不願意再被「剝奪」一次自己的資源,因為自己內在小孩都沒有在成長過程中被滿足。

老實說剛結婚時我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因為「生養小孩」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畫中,但結婚沒多久就有了大寶,接著就是跟小孩追趕跑跳碰的忙碌日子。成為母親,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在養育他的過程中,發現我的內在小孩也被安慰到了。

從剛開始從肚子生出來、只能依附著我(的奶)生存的肉球,看著他只有疲憊,到開始他會笑、眼睛會跟著我,然後會抱我,發現對他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就是我。接下來這個「肉球」會「該該叫」,慢慢學說話、爬、走路,不管怎樣,第一個找的一定是媽媽,也只有媽媽能安撫他的心情,那種無條件被愛和被需要的感覺,不知不覺填補我從有成長意識後有的孤單感。知道孩子愛父母是生物內建的生存本能機制,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顯然讓我的內在小孩感受到滿足。

嬰兒時期發燒夜晚,兩人就像共患難的戰友,一起盡量對抗疾病的孤單;學步期後參與一個個體驗活動,一起體驗生命中很多的第一次;踩點親子飯店,收集每一次出遊的笑容,盡我所能地開放自己成為她生命成長的養分。

然後有一天,發現他有自己的想法、會發脾氣了,會跟我想像的不同了,我才意識到,他長大了,不再是我的延伸,而是獨立的個體。意識到「他」與「媽媽」是不同個體當下,曾讓我感到寂寞和不適應──那個無條件依附我、愛我的小肉球好像不在了。但是這次的分離並沒有讓我內在小孩有被拋棄的感覺,幾番思索,才發現原來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我也療癒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