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吳妮民/相生的漣漪

2022/10/28 05:30

◎吳妮民

◎吳妮民

研究所裡的一門「演化醫學」,內容廣泛有趣,徵引古生物學、解剖、遺傳醫學、考古等等,以演化的觀點,說明人為什麼長成這樣、而非那樣,我覺得比其他的課都有意思。譬如人類進化史上很重要的「雙足行走」,牽連了骨盆的位置、胎兒大小及成熟度,甚至雌雄伴侶間的關係――由於骨盆下移身體中軸,產道不能太寬,胎兒得提早娩出,在生命初期倚賴母親的照顧,父親則必須扮演支持的角色――為了直立行走,靈長類支付其他籌碼來交換。讀這些資料總是令我神迷,生物演進的規模,常需百萬年以上的醞釀,推動一切的是宏大不可知的力量,這種層次的視野讓我明白,有些事情應該直接臣服而不需掙扎,畢竟生為渺小個人,大概怎麼樣也無法推翻編寫在基因中的設定吧。

課程結束,我最大的收穫是一個神祕數字――150――人類社群的平均人數。換句話說,包圍著一名個體最深切的人際網絡,大約就是150人,再多也無能為力了。理由和我們的腦容量有關,因此從遠古至今,這數字沒大改:新石器時代的村莊大小是150到200人。18世紀的英國村落有150人。二戰時期的一支陸軍連隊是180人。個人社會網絡涵蓋134人。耶誕卡名單是154人(現在,還有人寫耶誕卡嗎)。臉書朋友的平均值是130人,中位數200人。

數字從此長存心頭,縈繞不去,卻是個理性的說法,為我解釋過客這名詞。生命中,同時期存在的親密者只會有150個,有誰來了,就有某個誰離開,因為大腦運作系統是維繫不住這許多關係的。

日後,我便常以此來檢視自己與他人的位置,以後見之明追溯每段關係的熱烈與冷卻,緣深及緣淺。多數的同學畢業後沒再見過面;職場上同事離職,即便一直相處甚歡,看著LINE中「○○已退出群組」的小字,我知道,我們不再有關聯,終將自彼此的記憶褪去。社群軟體的回顧功能是個好發明,當數年前的貼文跳出,細細檢視底下按讚的名字,和如今有互動的又是不一樣的組成了。

生命的起伏、日常所有細瑣小事、環境變動和機遇,時時刻刻推擁,我彷彿被隱形的波流帶往未知的他方。以自己為波心,層層輻輳,漣漪終究會抵達消散的外圍吧,留不住的,隨水而逝。我們曾經是相生的漣漪。然而,永遠待在彼此的波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麼,直接臣服,不用抵抗。輕輕地我對自己說,既然聚散是必然,是信而有徵的生物限制,就看著它生滅吧,就任它風流雲散吧。有一天突然想起了某段時空中遇見的,只要遠遠地給予祝福,在心裡靜靜告別。

我的人生,或許也就能這樣不帶傷感地,持續從一個漣漪,擺盪到下一個漣漪。●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