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運動場看台人生】聆聽內在小孩聲音

2024/03/21 05:30

孩子或大人,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圖/達志影像)

文/黃俊隆

前陣子買了多年前流行一時的寶可夢戰鬥陀螺送給鄰居的孩子Mari與Aichan。豈料幾天後,孩子的媽媽與阿嬤感到興趣盎然,紛紛央求代買各自喜愛的角色。

後來,孩子們見我買回紛紛搶著要,當我說是媽媽和阿嬤的玩具後,「大人哪需要玩具啊。」才3歲的Aichan大聲抗議。我連忙解釋大人也是小孩,例如有時也會哭,沒想到她立刻反駁,「才不是,那是感動,不是哭!」我瞬間啞口難辯。

不管哭或感動;孩子或大人,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inner child),隨時需要被呵護陪伴。近來街頭四處可見男女老少包包上掛滿各種娃娃,運動賽場上也反映出這股風潮。今年甫與大聯盟簽下天價合約的日本投手山本由伸,前陣子登上大聯盟官網,「山本由伸的置物櫃裡有隻Yoshi玩偶」,Yoshi正好與他名字(Yoshinobu)首字相同,是瑪利歐兄弟裡瑪利歐最好的夥伴之一。無論是山本由伸,或是習慣在包包上掛著娃娃的人,那就像是許多人習慣旅行時隨身帶著娃娃,做為旅伴與陪伴,隨心情與之對話。這樣的自言自語、陪伴、對話──那娃娃所象徵的,其實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指的是每個人心理上像是童年自我的某部分,臨床心理諮商有種內在小孩治療方法,目的在於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在講求人設的台灣現代社會,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得活在各種設定的框架(綁架)中,在多數角色扮演裡,不僅不能隨便哭,更不能脆弱,得學會堅強,不僅忽略活出真實自我的重要,更常忘了聆聽、安撫受傷的內在小孩。

知名心理師周慕姿曾建議害怕得不到愛的人:「跟內在小孩說──你不用害怕,你很好,我愛你。」不管你身旁有無喜愛的娃娃,都請記得常撥空聆聽內在小孩的聲音。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