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烏恰克

2010/01/05 06:00

◎張放

在新疆旅行,如果沒吃過饢,等於沒到過新疆,我敢打賭,咱台灣去過新疆的,不下數千人,但是不知道饢的卻很多。因為團體旅行,多在餐館進食,單獨旅行者少,有時也沒注意到這種民間小食品。

饢,就是咱稱的烤餅,圓形。表面粘上蔥花、芝麻,有的在麵中調以白糖、奶油或雞蛋,貼於烤壁烤熟而成。它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特、烏茲別克、塔塔爾等民族的傳統主食。

饢,波斯語的音譯,「麵包」的意思。便於貯存、攜帶,維吾爾人一日三餐,離不開饢。維吾爾少年上學,買饢、帶饢吃、喝點水,就是午餐。我覺得饢比燒餅,甚至福州餅好吃。

新疆博物館展出,二千年前吐魯番出土的饢。相傳唐玄奘路過西域,便帶著饢,跋涉群山赴印度取經。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詩中,有句「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出新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這證明了「胡餅」即是饢,它亦稱「爐餅」,皆為西域二千年前的叫法。它那時已傳入長安城了。

北魏時,山東益都著名農興家賈思勰,他以文獻資料結合對農村的田野調查,寫成《齊民要術》。書中摘錄了《食經》的關於做饢的技術資料。可見饢的歷史,應該來自西域,絕無問題。

維吾爾稱饢是「烏恰克」。給小販五元人民幣,他給你兩、三個熱呼呼、香噴噴的饢。車上的十多人,看了饢卻搖頭,不感興趣。只有我吃得真香,暗想:「到了新疆,不吃烏恰克,大傻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