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說書.speaking of books】我愛古書展──加州國際古書展采風 - 下

2013/05/27 06:00

1971年保釣運動時,在美國所散發的小胸章。

文.照片提供◎鍾芳玲

德國方濟會修道院僧侶於16世紀所裝幀的神學書,其上裝了一條鐵鏈,為的是另一端能穿在書架或書桌的固定滑桿上,以防閱讀者將珍貴的書帶走。

16世紀鏈條神學書

「凱姆斯考特喬叟」被西方書業推崇為19世紀最美的一本書,印量約四百四十本,書展中就出現了六本,圖為米白色豬皮、淺褐色摩洛哥皮兩種裝幀與內頁圖文。(Courtesy of John Windle & Peter Harrington)

我在書商羅勃.路倫-米勒(Robert Rulon-Miller)的攤位,看到了一冊裝有鏈條的奇書,那是16世紀初期之書,從外表上看來是一巨冊,但其實內含兩本不同作者的拉丁文神學選集與譯本,分別於1511、1512年在巴黎出版。書封的豬皮裝訂則是由當時德國方濟會修道院的僧侶所為,此修道院名為「聖瑪麗亞昇天」(Santa Maria Assumpta),位於巴伐利亞的城市音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始於15世紀中,在那之前,多數的書籍幾乎是以宗教為主題,且以手工抄寫、裝訂,書籍製作的過程多半是由修道院的僧侶執行,要了解這種歷史背景的最好方式就是閱讀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所寫的小說《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即便印刷術興起初期,書籍依然昂貴,僧侶們也繼續替書籍上色加工或裝訂。此外,由於書籍很珍貴,所以書封的一角往往安裝了一條鐵鏈,鐵鏈另一端則穿在書架或書桌的固定滑桿上,如此閱讀者就無法把書帶走。修道院成立於1275年,1802年解散,院中收藏的書籍自然流散四方,幾百年後,學者與書商從封皮的壓紋、金屬裝飾與書頁上的印記,可判斷這冊書早期屬於「聖瑪麗亞昇天」修道院。雖然封皮已經磨損、蟲蛀,露出了些襯裡的木板,但其所蘊涵的深厚歷史背景,自然散發出一種美感,也難怪老資格的書商羅勃.路倫-米勒在開車來參展的途中買了這本書,一開始捨不得出售,自我欣賞了好幾天,才遲遲在書展最後一天的午後擺出來,並標上四萬兩千美元的售價,等待下位有緣人購買。

英國19世紀生產的廣角全景畫捲軸,可以橫拉出五百多公分長的全景廣角畫。

凱姆斯考特喬叟

西方書籍的裝幀材質,除了常見的紙板、木板與皮革外,還可能是金屬,圖中顯示的17世紀末烏克蘭的福音繪本(正面),以俄羅斯亮銅裝幀,上有精細的圖案刻紋。(Courtesy of Ursus Books)

14世紀時,英國文學家喬叟(Geoffrey Chaucer)寫了許多傳世佳作,包含最知名的《坎特伯利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知有多少後世作家因他的作品而受到啟發;19世紀末,英國「凱姆斯考特印刷坊」(The Kelmscott Press)的創辦人威廉.摩里斯(William Morris)將喬叟的作品印制出版,名為《喬叟作品集新印》,西方書人通稱這個版本為「凱姆斯考特喬叟」(The Kelmscott Chaucer)。

民國21年再版的《衛生習慣畫片》,正面是彩色圖片,後面有歌詞與歌譜,由民國以來第一位女作曲家胡周淑安譜曲。

這冊對開本的巨書被西方書業推崇為19世紀最美的一本書,書中字體、版型、裝飾花邊皆由摩里斯精心設計,內含八十七幅版畫原圖是藝術家艾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所親繪,再由一流的木刻家雕刻在木板上,最後以來自德國漢諾瓦生產的上乘墨水印製,前後過程約五年,印量約四百四十本,其中又有約四十八本以白色的豬皮裝幀、配上金屬環扣,封皮上的壓紋圖案取材自摩里斯的一本15世紀藏書,由「白鴿裝幀坊」(Doves Bindery)執行。

古書展經常可看到16、17世紀手工上色的地圖集,以及巨幅的掛圖,大人小孩對這些地圖同感興趣。

一冊陽春厚紙板與麻布裝幀的「凱姆斯考特喬叟」現今市價數萬美元,豬皮裝訂版則是雙倍價,平常不易看到這些書,我曾經為了要欣賞豬皮裝訂的這版書,特別由美國飛往倫敦一個私人圖書館拜訪。但在此書展中,同一屋頂下,居然出現了六本,而且有三本是豬皮裝訂,兩本為陽春裝訂,約翰.溫鐸(John Windle)所展示的那本很特別,是由「女性裝幀協會」(Guild of Women Binders)的一員喬安娜.博肯路斯(Johanna Birkenruth)以摩洛哥皮裝幀,封皮壓印出帶有新藝術風格的圖案宛如浮雕般立體;「女性裝幀協會」是短暫存在於1898到1904年間的團體,這群女性以勇於嘗試新手法著稱,作品往往讓人耳目一新,溫鐸先生這冊標價為九萬五千美元。

中文印刷品

別以為西洋古書展就只有歐美的書籍,一些書商不時也會看到中文的古舊絕版書。例如我在維也納書商Michael Steinbach的攤位,看到同治3、4、5年(1864-1866)香港英華書院印刷的《舊約》與《新約全書》中譯本,全套九卷本,標價為一萬四千歐元。英華書院是1818年由一位蘇格蘭傳教士於麻六甲所創立,1843年遷移至香港島,此書院同時擁有印刷廠,這套九卷本的聖經中譯本就是由書院的印刷廠所印,中文翻譯用語是經由諸多歐美傳教士商議認可,印刷採用傳統的中國宣紙與格式,但以西方的精裝方式裝訂,成了標準的「中西合璧」。

此外,我也在書展看到民國20年12月初版、21年12月再版的一套《衛生習慣畫片》,含十張明信片大小的宣傳卡片,每張正面是彩色圖片,反面為歌詞與歌譜,附了一個信封套,封套背面印有「南京鐧銀巷衛生署總發行」的字樣,每套售價三角。同時也說明當時還販賣比這些卡片大三十二倍的大掛圖出售,每套為洋壹元八角。這套畫片背後的歌譜簡短可愛,其中之一為:「我用我的筷、我用我的碗、自己手巾隨手帶、一切疾病不傳染。」作曲者是胡周淑安(1894-1974),我查了一下,發現此人是清華學校(後改名清華大學)遴選公費赴美留學第一批十位女留學生之一,曾在哈佛大學等校攻讀音樂理論、鋼琴與聲樂等,據稱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專業聲樂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揮家、第一位女作曲家,眾人耳熟能詳的閩南語童謠「呵呵睏,一暝大一寸;呵呵惜,一暝大一尺」,居然就是由她創作的搖籃曲。胡周淑安的先生胡宣明則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公共衛生專家,1921年創立了中華衛生學會,這套《衛生習慣畫片》想必是擁有許多「第一」頭銜的胡氏夫婦聯手合作之成果。

林林總總的物件

古書展不僅有書,還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地圖,例如英國古書商兼地圖商Daniel Crouch的攤位出現了16、17世紀手工上色的地圖集,以及近兩百公分高的18世紀初美洲大地圖,每樣物件動輒上萬英鎊。另外還可見到形形色色的老海報、老照片、老卡片、藏書票以及名人信件等,有時還有一些與書、文字或圖像相關的物件。例如約翰.藍儂在唱片內封上的簽名,例如小巧的金屬書夾等。例如英國書商「馬爾柏羅」(Marlborough Rare Books) 展出許多19世紀非常受歡迎的小捲軸,可以橫拉出三、五百公分長的全景廣角畫,就像迷你版的清明上河圖,內容多半描繪山水風景、著名戰役或歷史事件,以銅版或石版印刷、手工上色,讓人看了愛不釋手。「馬爾柏羅」還有一本剪貼簿,裡面收集了一堆18世紀英國商店的傳單與收據,上面印有商家的字號與訊息,以及手寫的金額與說明,單據上往往附有漂亮的裝飾圖案,這些物件都是了解庶民歷史的最佳檔案。

古書展的東西並非都是可望不可及的高價位,其實還是有些價廉物美的展品。我在「波雷力恩書店」(Bolerium Books)的攤位,就看到了一枚直徑三點二公分的小圓鐵片,那是1971年美國保釣運動時生產的小胸章,圓盤上的中英文宣傳詞「釣魚台──爭取正義 Tiao Yu Tai We Want Justice!」,想必是當年抗議遊行時呼口號的標語。當時在美的保釣健將唐德剛、劉大任、張系國、郭松棻、李渝等人,很可能都在衣襟上別了這枚小胸章。相信嗎?只需要花二十美元,你就能擁有這個四十餘年前的歷史物件。

行之多年的西方古書展,一直是個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盛會,能滿足多種人的多樣需求。這次加州國際古書展最讓我開心的是,發現不少熱情的古書經營商,年紀都只有三十出頭,另外也看到一些認真觀賞的訪客是青少年,這些成長於網路閱讀盛行的年輕世代能有如此高昂的興致,只能說內在美與外在美兼具的實體書,對於愛書人而言,永遠有著電子書無可取代的吸引力,西方古書展覽與收藏的普及,就是一個最佳明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