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不斷刷新的記憶

2006/05/31 06:00

◎王丹

在各種民族記憶的歷史中,猶太人對大屠殺的記憶工作是最為出類拔萃的。最近《紐約時報》關於以色列如何加強對於過去苦難歷史的民族記憶的報導,對無論是台灣還是中國這樣曾經在暴政下生活過的人民來說,都是極為珍貴的借鑒。

58年前,以色列在充滿敵意的中東地區建立國家,結束了上千年的漂泊歷史。從建國的第一天起,銘刻歷史在人民的心中就是他們不分朝野的重要工作。他們的做法包括:開展記憶之旅,派遣學生到波蘭等地的集中營遺址參觀,讓青少年親身感受苦難的氛圍;現身說法,讓那些大屠殺的倖存者與後代晚輩經常聚會,讓後者聆聽苦難的每一個細節,並且讓他們了解他們可能是最後一代可以親自見證到歷史苦難的人,以加強他們心中的歷史使命意識;進行常態性記憶,以至於一直到今天,幾乎每天都仍然有與大屠殺有關的文章出現在以色列的媒體上。曾經研究過以色列的歷史記憶的記者Tom Segev認為,「集中營記憶」根本就是維繫以色列這個小而強的民族的精神紐帶,他指出:「大屠殺是以色列認同的核心,為所有以色列人共同分享,在大屠殺面前,一切分歧都不存在。」記憶的層面也在不斷的深化過程中。與以往注重對整個民族悲劇的記憶和對納粹的追究不同,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記憶圍繞著個人,關注那些弱小的個體如何在巨大的命運面前維護人性的光輝,關注那些普通的受難者們如何在集中營中共同分享一塊小小的麵包,如何保護失去雙親的孤兒,如何彼此鼓勵對方的生存意志等等。

新翻修開幕的大屠殺博物館的設計就體現了這種平民記憶的風格,那裡陳列了大量不知名的受難者的書信,詩篇和繪畫作品,電腦系統中貯存了大量的檔案和照片。現在生活在以色列的大屠殺倖存者還有22萬人左右,他們在「二戰」是大多還是兒童,但是現在已經是年邁的長者。他們中的很多人投入到建構歷史記憶的民族集體工作中,不少人每年花大量時間陪同青少年旅行到波蘭的集中營遺址,在承載了他們的苦難的現場向子孫們講述一個個普通人度過浩劫的故事。儘管回憶是痛苦的,一遍遍的回憶更是反覆地 精神折磨,但是這已經成了那22萬人的歷史使命,他們彷佛傳遞教會祕密的使者,精心搭建民族記憶的宮殿。

沒有人可以比今天的以色列人更以自己的民族為驕傲的了,這樣一個沙漠中的孤島,在世界扮演的角色絕不亞於任何一個歐洲傳統大國。按理說他們有理由忘記或者淡化苦難的歷史記憶,他們有充分的理由擁抱新世紀的繁華與喧囂。但是他們選擇了不斷記憶,而且是不斷刷新記憶,他們選擇了讓記憶成為生活的重心,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台灣也有過苦難,有過「二二八」這樣的民族悲劇。但是今天的台灣,還有多少人願意回憶呢?提到「二二八」,那些有著各種話語權力的人就出來說「讓二二八過去吧」,這,同樣也是很耐人尋味的,不是嗎?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