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自由副刊.第十七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把故事找回來

2021/11/26 05:20

第十七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現場。(記者陳奕全攝)

把故事找回來

第十七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1年10月5日下午二時半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平路、伍軒宏、林俊頴、邱貴芬、郭強生(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陳奕全

會議開始,基金會報告收件情形,本屆收到四百二十八件來稿,由黃崇凱、凌明玉;丁名慶、葉佳怡;李桐豪、羅珊珊;陳雪、吳鈞堯等八位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五十一篇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每人一篇,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複審委員王聰威、郝譽翔、張亦絢等三位委員選出十五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公推郭強生為主席,並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平路:這批參賽者們都有營造出各自希望的情調,取材可愛也有特殊之處,一些小細節頗有趣。只是,整體看下來,敘述手法較為相似,讀來平淡,許多篇往往會在結尾處製造一個嚴重的悲劇或死亡,儘管題材看起來具有多元性,但少了些閱讀的趣味,沒有讓人感到被挑動,或擊節稱好的作品。

林俊頴:比起前兩屆,今年作品整體顯得特別平凡,甚至平庸,我一邊讀一邊忍不住想到「進步史觀」四個字,但小說似乎沒有這回事。作者的小說之眼,以及轉化、解釋世界的能力,守成有餘。會不會是這場瘟疫改變了世界?寫小說的人被迫封城,待在家裡頭,因此不得不回頭注視家庭、個人、親人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好幾篇讀得出來作者很年輕,觀看視角跟體悟都特別稚嫩,因此,會在文字上加強力道。題材主要集中於鄉土跟同志的書寫,鄉土確實值得寫,地方志都將史料整理得非常好,是小說家可以借力之處,但我在這批小說中看不到因為資料而讓作品更上層樓的狀態,對民俗細節的掌握也都敷衍而過。書寫對象集中,好像幾個演員在不同的攝影棚跑來跑去。不過仍有一、兩篇從平凡中提煉出像金子一樣的東西。讓我不至於那麼悲觀與絕望。

伍軒宏:今年是我第一次當決審委員,與複審時,大致選出一個數量、交給決審傷腦筋的經驗不同。初讀時,本來擔心選不出來,後來讀到幾篇還不錯的作品,若純粹選出得獎作品是可以達標,也能選出我心中的第一名。由於我閱讀台灣鄉土作品經驗有限,有時擔心會不會是某種複製呢?得請其他委員來幫忙判斷一下。我倒覺得要挑出佳作是困難的。幾篇作品在組織、架構上有些許瑕疵,故事設定陳腔濫調。兩、三篇具有創意,處理日常生活的題材也處理得很好,不過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是,作者不太懂得透過「故事」鋪陳發展,只呈現出一種「情境」,甚至直接引用名家的話陳述,而非透過narrative轉化。

邱貴芬:整體而言,這十五篇作品在小地方都經營得不錯——但小說畢竟是敘事的藝術,作者說故事的能力彷彿遺失了。莫非是這時代著迷於瑣碎與不連貫而形成的氛圍嗎?這是文學的危機、特別是小說的危機啊!我好奇,疫情期間,現代人不是都會在家裡看很多Netflix影集嗎?那裡頭有許多故事,世界上也有很多故事正在發生,諸如生離死別、長照議題等,為何在這次的參賽作品裡看不到呢?形式上我同意伍軒宏所言:沒有發展。作者基礎功力不足,環環相扣的東西,在這些作品裡頭沒有讀到。如果這是投來的四百多篇參賽作品的普遍現象,很值得擔心。跨媒介時代,小說是所有文化產業的基礎,只要簡單的場景,就可以創造出厲害的故事。林榮三文學獎畢竟有其指標作用,得獎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也會起到示範作用。因此,希望創作者可以把故事找回來、把小說的藝術找回來。

郭強生:我跟大家有同感,這樣的現象令我感到緊張跟驚駭。我跟俊頴去年同為評審,對於〈雪卡毒〉印象深刻,一讀到那篇就覺得達到高標、再上一屆也有曹栩的〈魚的境況〉。然而,這一次整體水準離高標還差了一截,甚至排不上我心中前面的名次。呼應剛剛邱貴芬所說,我覺得反而可能就是看太多劇,以致解讀文字能力產生問題。近年鼓吹影視化、IP,惡果開始出現,影集終究是一集一集的事件,情節牽扯來牽扯去,難以有整體的視角。希望文字創作者能意識到,就算要影視改編,也需要有很強的基礎寫作與閱讀訓練,否則會忽略許多事情,譬如角色背後的心理刻畫、人物的塑造、環境與空間的細節等。這次的作品很像創投案的本事,或故事大綱,完全沒有血肉,讀起來非常空洞。影視化已經很明顯掏空文學基礎,創作者一心想要影視化,寫出來的作品便有這樣的傾向。這批作品重複的題材,其實與近幾年很紅的影視作品雷同,如《孤味》、《通靈少女》、《樓上的房客》等,可能以後會「倒戈」得更快,這是我擔心的情況。

邱貴芬:其實跨媒介改編是一個趨勢,故事題材來自各方。媒介不同,表現的方式也就會不同,同樣的故事進行改寫,彼此或能產生互文性。譬如楊双子的《花開時節》取材自楊千鶴的《花開時節》,兩個作品有很強的互文性,搭成一個文化記憶。又或者,李昂的《殺夫》,原先是一個社會案件,後來她寫成小說,繼而改編成影視作品,整個文化網絡便能搭建起來。媒介不同、觀點不同,足以構成另一種「再製」。

平路:不論素材來源為何,以小說藝術的標準看待,只要「再製」得有創意、有繁複的趣味性,是會被接受的,反之,若沒有達到那樣的層次,自然會被淘汰。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每人不分名次,圈選三篇,結果如下:

三票作品

〈賣骨〉(伍軒宏、邱貴芬、郭強生)

〈隔夜車〉(平路、林俊頴、邱貴芬)

二票作品

〈溪底無光〉(平路、林俊頴)

〈代天行騙〉(平路、郭強生)

一票作品

〈獵豹與阿發〉(伍軒宏)

〈河〉(伍軒宏)

〈安淇〉(林俊頴)

〈像過期蛋糕那樣掉下去〉(郭強生)

〈過橋後才看得見倒影〉(邱貴芬)

○票作品

〈世界的盡頭〉、〈燉一鍋菩薩肉〉、〈狗活〉、〈抓癢〉、〈蚊子〉、〈繞路〉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獵豹與阿發〉

伍軒宏:初讀覺得誇張,但基於創新的理由,我選了這篇。作者將對生活的不滿,結合人與獸的身分認同,其中交換身體/身分的設定也頗有趣,雖然是一種fantasy,但獵豹跟主人翁說話的magic moment營造得滿不錯的。從動物視角觀看人類社會、人際關係的虛偽,設計不俗。只是人獸身體交換後,變得有點虎頭蛇尾,沒有好好發揮。獵豹變成人,卻成為一名正義使者,故事顯得簡單。

平路:前半部充滿異色想像,講到殘忍與自由的關係也寫得很好,後半部真的是缺點,交換身體以後故事就變弱了。豹換到人的身體裡,有了人性,所要講的是自由嗎?似乎又回到某種敘述的窠臼裡。但不得不肯定這篇作品的想像力,放在十五篇中顯得難得,是可喜的。

郭強生:人與獵豹換了身體之後,就像換了一個故事,被切成兩半,「漫威」的氣氛整個跑出來,跟前半部縝密、冷靜的觀察有很大的落差。

林俊頴:讀這篇讓我想起四十年前看時報文學獎吳永毅寫的〈新來的獅子〉,同樣是以動物園為場景,那篇生猛有力多了,這篇完全是文青體。

邱貴芬:人與獵豹應該要平均鋪陳,後半段真的比較弱,tone整個全部換掉,變成執行正義的使者,與前半段很難兜起來。

〈河〉

伍軒宏:這篇將女同性戀的生活細節寫得滿好的,其中不乏一些起伏,有年輕時跟後來關係的對比,中間換過幾個對象也交代得不錯,情欲關係多元,不只停留表面,尤其呈現都市生活的方式與手法,很純熟。語言拿捏度跟布局都不錯,維持讓人想讀下去的張力,內容處理得很成功。只是,人物好像有點定形,劈腿之後就是分手,沒有更戲劇化的部分。此外,題目下得不夠好,有點模糊。

郭強生:書寫同志關係的作品,十年來都是同一個腔調,帶有一點頹廢,彷彿同一種人在談戀愛——自由編輯、自由翻譯者,文藝人才可能有這樣的感情模式,對於人的生命起了什麼作用與力道,似乎還是缺了一味。幾年前有部紀錄片《日常生活》,描述勞動階級的女工談戀愛,就很不錯。

林俊頴:我覺得這篇有寫出一個功德啦。因為台灣同婚走在前面,作者很誠實地寫出這件事情:同性戀跟異性戀一樣也會偷吃,關係變質後,會思考怎麼維持下去。只是,這篇某方面顯得比較保守。

〈安淇〉

林俊頴:這是一篇小品,在一個安全、謹守分寸的框架內亦步亦趨完成。寫一名上了四十歲的女人在職場屢戰屢敗,面對跟她兒子差不多年齡的男孩,發展若有似無的一段關係,或許還談不上是愛情,兩個同病相憐,或同是天涯淪落人互相補償,作者有把這一點寫出來,不誇張也不灑狗血。但這篇我沒有很堅持。

郭強生:為什麼一定要有人死掉呢?沒有人死掉,故事就無法收尾嗎?有沒有曖昧或發展出其他倫理與現實的問題,才是好看的開始呀。「死掉」太方便了。

伍軒宏:這篇非常閃躲,寫的是什麼關係?是某種跨年齡的戀愛嗎?發展到什麼地步呢?都沒有講清楚,造成我很大的疑惑。

(林俊頴放棄此篇)

〈像過期蛋糕那樣掉下去〉

郭強生:作者試著用文字捕捉淡淡的氣氛,把屬於這個年紀的「日安憂鬱」確實寫了出來,就像台北版的莎岡,讀了內心會產生波動。要現在的我寫一個台北十八歲高中生的心情,我已經寫不出來了,技巧再好,到了一個年紀就是寫不出來了。作者寫得很真誠,布局各方面合理,很像新海誠的動畫,文字能夠傳達影像裡很細微的東西,是天生的好手,不故意張牙舞爪,乾乾淨淨寫出生活氣息與小小悸動。比起其他努力製造情節的作品,我更欣賞這一篇的日系透明感。

伍軒宏:我願意支持。這篇有些部分跟〈河〉類似,但年輕很多。〈河〉那篇經過很多事情,比較圓熟,關係經過好幾重,這篇還在第一重關係之中,雖說有些蒼白,但部分設計還不錯,日式甜點店很有影像感,結局的處理也滿有趣的。不過,前面有點太繁冗,需要再修剪。整體來講充滿潛力,有青春的爆發力。標題我也滿喜歡的。

郭強生:設計得最好的是跨年夜那一段,所有的熱鬧都只是在手機上發生,他們並未實際去參與,只是遠遠地感覺,又因為網路不夠快,延遲十秒手機才聽到現場發出的聲音,這就展現出這個世代跟手機的關係,這個細節很有創意,非常符合他們當下生活,是很好的暗喻。

邱貴芬:可是這篇沒有故事,只是寫一個情調,描繪一種陰鬱蒼白的感覺,沒有其他發展。寫青春的蒼白跟ennui(無力),我會想到王文興的〈最快樂的事〉,只用三百個字就把心情寫出來了。我在這篇作品中沒有看到故事的發展與剪裁。

郭強生:我倒覺得不是蒼白,而是寫那個年紀的情緒太滿、感覺太多,沒有出口,在整個氣氛的擠壓當中,慢慢尋找出口的過程。經過跨年夜跟蛋糕,讓那些脹滿的東西有一個轉變,你會幫他們鬆一口氣,後面慢慢紓壓。

林俊頴:青春的百無聊賴。如果是一篇五、六千字的小說還不錯,但現在的篇幅似乎有點太長。

〈過橋後才看得見倒影〉

邱貴芬:這篇我極力推薦,作者非常具有企圖心。談的是1948年《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的歷史,國民政府抵達台灣時,外省籍跟本省籍作家兩方的鄉土文學論戰,這是很少人知道的台灣史。作者用非常新穎的方式書寫,讀來有點像科幻小說,帶入電腦程式碼,事實上講的是兩種語言在時代的洪流中對撞,當另一個語言將替代另一個語言時,發生的情況。用電腦語言來看,就像以前使用Netscape瀏覽器,現在被Google Chrome取而代之,但我們也只能隨著時代轉換。十五篇小說中,很多都是談生命情調的小品作品,唯獨這一篇透過語言轉化對應到整個城市與當地生活,以及對作家造成的衝擊如何之大,讓我讀到很多情境之外的東西,作者很有意識地思考記憶與語言間的問題。不僅可以指涉五○年代的歷史事件,也可以放在現代比喻我們正面臨程式語言的轉換過程,最有趣的就是最後的段落,提到「過橋後才看得到倒影」,主角為什麼原本看不到自己的倒影呢?這點充滿解釋空間——若不過橋就是沒有影子的人,代表若沒有躋身新語言的世界,你便是不存在的。他可以談1950年代的歷史,也可以放在現代比喻我們面臨程式語言轉換的情況。

郭強生:這段歷史確實很重要,但並不是禁忌,可以公開,為什麼要加密?作者所用的代換,其實很容易猜出來,我看到第二頁就完全知道接下來的發展。為什麼不直接寫,而要轉喻呢?可以直寫楊逵或呂赫若說了什麼話,這手法讀來像有苦說不出、有苦難言,對於這樣的設定我不是很能理解。第二,網路語言系統的轉換,類比到戰爭或政治勢力兩邊的邏輯,我有個gap過不去。作者企圖心很大,但設計好像沒有達到真正要的效果。

林俊頴:林榮三文學獎很常出現這樣的小說,我姑且名之「台文系所的科班書寫」,雖然不確定是不是台文系所,但這小說有實驗性跟創新,也確實呈現出獨特的小說視野。但是,這樣的小說也有先天罩門,類似這種後設的作品,若讀者沒有基礎知識就會被擋在門外。閱讀小說時,你會要求讀者具備這段知識嗎?有跟沒有基礎知識的讀者來讀這篇小說又會產生什麼效果的差異呢?這是我思考的點。顯然這是很年輕的語言,在電腦使用的常識跟操作上,真的比我們在座者厲害太多了。我也是讀個一、兩頁就知道後面要講的是什麼了。語言、文字、國族及身分認同上綱到這樣的地步,透過類科幻的外殼書寫,像把所有這些原該注視真實的事件,變得輕飄飄。我並不是科幻類型的讀者,不太有資格講這種話,但讀的時候我也困惑,為什麼科幻類型的作品遇到本格文學創作就很容易被比下去呢?或許作品本身還是該有其堅實的基礎,球才能彈得高、跳得遠。把這些事件虛擬化,就要承擔虛擬化造成的空洞。我不否認這是一篇滿有趣的小說,也勇於嘗試,只是我對它的心情很複雜。

郭強生:龍瑛宗如何辛苦轉換語言的故事,都在他的傳記或自白中寫出來了,為何還需要加密、科幻呢?這是我比較吹毛求疵的一點。

邱貴芬:如果他直接用寫實手法寫這段歷史,就不有趣了。鄉土小說裡,有關台灣歷史與記憶的作品已經太多,因此他用科幻寫這段歷史(雖也不見得是科幻),牽涉到電腦的語言替換的手法,或也代表作者想表達,同樣的歷史與問題正發生在現代。科幻可以處理非常重要的議題,譬如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也是用科幻處理複製人與器官買賣的問題。

林俊頴:我能理解這篇的企圖心很大。但《別讓我走》是一部長篇小說,有很充分的發展,這一篇就是個想頭,如何落實,他沒有寫到,很可惜。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實驗起頭,但作品中應該要有更細膩的部分去鋪陳、去辯駁。

郭強生:它可以做成一個手遊,我來偷你的記憶體你來做我的記憶體,這點概念對我來說很有趣。但以小說而論,應該要把大家生活中發生什麼事情填補進去。

邱貴芬:但這篇跟其他作品相較,比較有創新思考,也具有故事的層次性。

平路:跟其他篇比起來,他的企圖心與思想性確實不同,也有想建造的史觀,值得獎勵。只是,形式上,無論是現代或科幻,需要比一般小說有更超越的營造,讓大家跟著作品玩頭腦體操,會更有趣,經營得不夠細緻,整體營造的趣味性不足以讓我進入他設定的介面。但也許是我的苛求。

伍軒宏:看得出來是一個寓言,有科幻、有歷史、有台灣本土作家,充滿疆域語言與政治符碼。其實,作者只需要借用一個通俗小說的架構搭建想說的事情就會成功。這篇作品idea強,關切的issues也很多,只是少一個有趣的故事將所有事件串起來。我想,透過通俗小說形式,才能把不熟這段歷史的大眾帶進閱讀。

兩票作品

〈溪底無光〉

林俊頴:這篇優點是簡單、清楚、明白,雖然我看第二、三遍時,會擔心簡單是否是個雙面刃,但我依然往好處想。結構、譬喻、到內在主旨,淺顯易讀,作者有基本功力,我姑且名之為現代版的「三言二拍」。小說寫一名患有賭癮的男人,被泰雅族前妻取了一個泰雅族語「貪心」的外號,頗有趣。只是,嗜賭的男人背後的動機或內在驅力,仍有點薄弱,不太能夠說服讀者。最後一句:「溪底無光,溪已無魚」也破壞小說敘事想要營造的力量,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平路:這篇也許沒有那麼細緻,卻有寫出明快感。寫夫妻關係不落俗套,妻子某個意義上是獨立而強韌,漢人與原住民妻子形成另一種婚姻典範。裡頭談感情也不拖泥帶水,非常質樸、直接且各自有天地的一段關係,很有想法跟巧思。此外,遊走在灰色地帶的「電魚」也頗有趣。我並不贊成電魚這種具有道德可議性的捕魚方式,但比起流刺網或跨國漁業所做,並非大惡。主角從魚的屍體形狀找出明牌簽賭,某意義上也是人性的小惡。作者創造的幾個人物非常生動立體,完全不走眾所熟知的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書寫套路,值得嘉獎。

郭強生:這一篇是我的第四或第五名,沒有不合情理的部分,手法也很平順,唯一問題是,這種題材與故事方法我在六○年代看了好多喔。故事與人物有趣,但這樣的作品放在大指標的文學獎中,表現手法就顯得有點老套。

邱貴芬:這篇平順且符合小說該有故事的標準。但我沒有選它的原因是,故事太簡單,讀了前面就知道結尾。如果林榮三文學獎是一項指標,我不反對這篇進入排名,但它沒有達到前面名次的藝術層次。

平路:贊成。

伍軒宏:雖沒有進前三,但至少也有前六。我把它歸在「無用男人」系列作品之一。作者巧妙運用泰雅族的生活跟語言,主角透過電魚扭曲姿態找明牌,滿有趣的。人物塑造基本上及格、但故事性較弱,而且沒有發展,不過,呈現出的情境還不錯。

〈代天行騙〉

平路:語言生動,有許多看了會令人會心一笑的地方,隨手寫來,算是有趣,切入的角度也不錯。現在已經有很多新鄉土的作品,對於宮廟文化,讀者也是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作者透過第二人稱敘述,帶出奇觀感與滑稽的部分,人物刻畫也很生動,讓茂坤伯彷彿就在眼前,是一篇不錯的小品。

郭強生:若真的為了這些寫作者的前途著想,與其他篇比較,這篇就具有影視化的可能。這篇是一個具有時代感又很聚焦的故事,描述發生在台灣現代小鎮,底層民眾苦哈哈的生活樣貌,不僅能夠引起讀者共鳴,同時又透過新手法切入。在疫情期間賣神像,並學習做乩童,透過第二人稱視角敘述,像鎮上的誰看著這些事情發生,帶出台灣信仰並不只是宗教,也是討生活的方式,是一篇好故事。其他篇的作者可能搞錯一個東西,story(故事)不是情節,更不是掰了一堆、湊了一堆,事情多到不知道在說什麼。

邱貴芬:我跟平路想法一樣,這篇強項是語言,作者展演語言的部分做得很好。但我並不覺得它是一個敘事,只是描繪,描繪出神明儀式這樣的一個情境,沒有小說該有的development(發展)、沒有推動力,這是為什麼我沒有選的原因。

郭強生:短篇小說裡頭這還算可以允許啦!

林俊頴:王爺信仰大概是除了媽祖之外,很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氣,敢這樣挑戰神明。但到底「騙」在哪裡?作者文字很跳,偶爾出現閃光,像傳統戲曲用搖滾的方式演奏,但也只是零星的火花,這篇的問題是整體結構凌亂。作者若想要將結構打散,用很跳的文字營造萬花筒的表現方式會很好,只可惜控制力稍嫌不足。我可以理解作者想說的不是王爺騙人,而是尋常匹夫面對神明表現出的愚昧與蒙昧。電商部分寫得很精采,只是在二十一世紀要運用3C產品、網路、電腦跟神明信仰結合,可能要再下點工夫。民俗信仰裡的科儀有很深的學問,但我完全沒有讀到這部分。若利用電商這個哏繼續往下發展,將令人充滿期待,可惜沒有發展好。

伍軒宏:這篇結構的確凌亂,故事也不太好跟,雖以第二人稱敘述算是有趣,但作者想講的東西太多了,若沒有一個輔助的路徑幫助讀者進入,就會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最後以「等待果陀」結尾,想是作者要講疫情是時代荒謬劇,只是缺乏進入故事的線索,對讀者來說是很辛苦的事。

三票作品

〈賣骨〉

伍軒宏:結構清楚、布局完整、帶有懸疑感,好幾處轉折處理得不錯。挖到骨骸,本來是一個bad luck最後變成一個fortune,善用Gothic(哥德)鄉野奇譚,恐怖志怪手法,有詼諧好笑等跌跌撞撞的過程,很生動,穿插的客家話也運用得宜,敘述的tone很平穩,甚至帶入社會歷史的脈絡與觀照,技術上是最好的一篇。唯一的小問題是有點保守,缺乏驚喜。

邱貴芬:伍軒宏講的我都同意。這是十五篇裡,小說基本功還不錯、難得有剪裁、布局、發展,結局也有irony(諷刺)的作品。只是略有瑕疵,故事單薄了點,也沒有更發人深省的部分。

郭強生:這篇的表現手法非常古典格律,起承轉合照顧得很好,題材也有趣,挖到死人骨頭後,還要拼骨頭,那一段讀起來又驚悚又荒謬好笑。十五篇裡頭這是唯一一篇讓人情緒跟著走的,文字能力相當好,人物刻畫自然且有真實感,細節很豐富。唯一缺點就是,故事的時代背景刻意講得很淡,清政府抓叛黨,這個地方應該多著墨。鄉野派書寫,讓我不禁想起,司馬中原也寫很多類似的故事,但司馬中原一定會把清兵跟地方上的糾結交代出來,這一篇卻沒有講清楚,不過,它是十五篇之中缺點比較少的。

平路:第一次看稿時,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有樸素的地方,也有有趣的部分,甚至講到某一種階級觀——比起沒錢的痛苦,連鬼都沒有那麼可怕了。這些部分寫得非常好。但再看時,我就覺得,沒辦法讀一篇小說是沒有年代背景的參考座標的,小說從頭到尾看下來沒有任何一點時代感,就算放在今日也完全沒有違和感。但依照小說提到的,台灣有多次亂黨反叛,就不可能是現代,應該是清朝呢?或是哪個時候呢?這點讓我終究沒有投下一票。至少要給我們一點點時代的線索吧。小說可以脫離時空嗎?我有點存疑。

林俊頴:看這篇我想起去年李桐豪評審時講的話,很多作品看起來像公共電視學生的影展作品。台灣漳泉械鬥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事件,那是很恐怖的,各大鄉鎮裡很多義民廟就是漳泉械鬥後而建立,不太可能藉由官方褒揚。讀這篇時,很像在看分場大綱,它就是守成有餘之作,該有的基本功都有,但時代感太薄弱,成為很大的致命傷。

邱貴芬:這篇技巧雖不錯,但故事感很薄弱。

伍軒宏:時代背景的部分,可能需要多做一點。小說中有提到挖出一塊可能做為盾牌的鐵,但回溯當時,民間不太可能以鐵做盾牌,應該是要用藤或木頭,這部分明顯是技術失誤。若以小說而論,這篇故事倒是滿成功。我不否認作者確實需要對歷史背景多多著墨,但在文學性上,這篇是成功的。

郭強生:用歷史小說看它當然會覺得不足,但我反過來想,若將它看做一種Gothic的故事文類呢?很多作品其實也都是借題發揮,我後來就說服自己了。

伍軒宏:如果拿福克納來refer的話,他也會在作品中運用一點時代的暗示。

平路:但福克納的語言具有美國南方情調,但作品若真要像郭強生講的能夠影視化,至少要讓觀眾一看背景就能透過古堡或服裝進入時代氛圍,因此作品是不能去背景化的。

邱貴芬:即使是Gothic,還是有會因為「歷史」讓作品厚度提升,但這篇顯然單薄了些。作者寫小說時,除了創意,若能再多做一些閱讀功課,作品就會更有層次。

〈隔夜車〉

邱貴芬:寫得不錯,但很像八○年代的女性文學。故事有發展與轉折,跟〈賣骨〉一樣,有給出驚喜,不會看前面就知道結尾,但格局上稍微小一點,比較像是小品。

林俊頴:這是一篇很精巧的小說,但標題為什麼是「隔夜車」?我能理解「隔夜」是想表達被棄的東西,但很怪,夜車就夜車,題目讓我扣了幾分。不過,作者的小說基本功扎實,節奏跟力度與勁道俱在,設計精密,有節制美,算是毛病最少的一篇小說。在這麼令人疲憊的男女關係裡,讀來卻能有一種清創感覺——因誤會結合、因了解分開(因死亡而了解)。作者極力把男女間的平凡瑣碎提煉出一些滿貴重的東西,讀了覺得欣慰,只是,我仍有猶豫,懶散且好賭的男人最後尋死的說服力略顯薄弱,按常理來講,懶散、懦弱的男人不太可能有這樣的動力吧。

平路:同意剛剛前面兩位講的,雖然是精緻的小品,但作者營造出一種情調,有放棄的無奈,其中也有轉折,書寫的場景集中,始終圍繞車站,文字不錯,讓我們能夠理解主角的心情,要斷要捨要離都不容易,中間幾段充滿影像感,算是一個有始有終把故事說出來的完整小品。

郭強生:我沒有投的原因是我覺得充滿sentimental的感傷濫調。雖然是小品,有經過設計,但男女的關係脫離現實,兩個人經歷了這麼多事,卻完全沒寫出被生活折磨的痕跡,只是淡淡幽幽美美地帶過,維持感傷語調,僅是為了糾纏而糾纏。這樣的題材並非不能寫,而是沒有找到較好的切入點。這兩個人到底是在怎麼樣的狀況下變成這樣呢?缺了很大一塊現實感。

伍軒宏:作者技巧很不錯,層次分明,最後用了一個反諷的結尾,算滿成功的,但有很多部分都是很固定的樣子,她的始終如一,到底是一種迷戀還是認命?並沒有解釋清楚,好像只是一齣苦情劇。我尤其難以接受言情小說式的語言。倆人之間古老的性別關係認定,有點陳腔與公式化——抱歉,我對這篇的情緒強烈,我也抗拒作者用完備技巧、sentimental的招式,布一個trap要抓住我。在此次的「無用男人」系列裡,〈繞路〉或〈溪底無光〉技巧雖沒比這篇好,但都有想出一些新的特色跟招式。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一票作品保留〈獵豹與阿發〉、〈河〉、〈像過期蛋糕那樣掉下去〉、〈過橋後才看得見倒影〉四篇,評審決議,第二次投票從所餘八篇給分,最高8分,最低分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賣骨〉33分

(平路5分、伍軒宏8分、林俊頴5分、邱貴芬7分、郭強生8分)

〈溪底無光〉28分

(平路8分、伍軒宏4分、林俊頴7分、邱貴芬4分、郭強生5分)

〈隔夜車〉27分

(平路7分、伍軒宏2分、林俊頴8分、邱貴芬6分、郭強生4分)

〈代天行騙〉24分

(平路6分、伍軒宏3分、林俊頴4分、邱貴芬5分、郭強生6分)

〈過橋後才看得見倒影〉21分

(平路4分、伍軒宏1分、林俊頴6分、邱貴芬8分、郭強生2分)

〈像過期蛋糕那樣掉下去〉19分

(平路2分、伍軒宏6分、林俊頴3分、邱貴芬1分、郭強生7分)

〈獵豹與阿發〉15分

(平路3分、伍軒宏7分、林俊頴1分、邱貴芬3分、郭強生1分)

〈河〉13分

(平路1分、伍軒宏5分、林俊頴2分、邱貴芬2分、郭強生3分)

評審討論,因多數認為今年作品未達應有的高標,舉手決議首獎是否從缺,獲邱貴芬、平路、林俊頴三位委員支持。因此,首獎從缺,其餘則依得分高低,由〈賣骨〉獲得二獎,〈溪底無光〉、〈隔夜車〉同列三獎,〈代天行騙〉、〈過橋後才看得見倒影〉同列佳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