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竹齋 攝影/黃國倉
對於以熟練技術從事手工的手作傳統技藝匠師,肯定其專業與技術,我們尊稱他們為「藝師」。文化部指定「鑿花技術」及「傳統木雕」雙項技術保存者的「人間國寶」──李秉圭,以爽朗的笑聲介紹自己的時候說:「我是一位『工夫人』。」簡潔易懂的稱呼,以工匠的角度自稱,可以感受到老師的謙遜,以及對於自己從事職業的驕傲和自信,不禁讓人好奇:這位人間國寶的大師,他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美,又是如何創作出令人驚豔的作品?
李秉圭藝師為鹿港傳統木作雕刻世家第5代的傳人,父親李松林木雕技藝精湛,獲教育部評定為「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傳統社會都希望小孩可以好好讀書、考公職,有穩定的發展,李秉圭藝師的父親當然也希望孩子們努力用功讀書;但李秉圭從小生長在木雕世家的環境中,忙碌的時候得幫忙描稿或前置準備等,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學習,逐漸感受到木雕工作是他的使命。
用崇拜的心向父親學習
李秉圭藝師表示,他的父親有很多人崇拜,他也不例外,用崇拜的心跟著父親學習,這樣才能進步。就像跟隨老師學習繪畫或是書法,心中期盼有天能達到老師的水準和技藝,以一生崇拜的心來敦促、精進自己,即便有朝一日能超越老師,但崇拜的心依舊如昔,千萬不可因此就被磨滅。
李秉圭藝師認為,學習是時時刻刻不停歇的,我們都應該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時間和機會。他舉例說明,早期父執輩朋友們談論事情,他也喜愛在一旁聆聽,這些談論,在你來我往之間,總會激盪出不同觀點的分析和見解,讓人藉此從中推敲思考;或看到對自己有益之處,再做內化學習,如此即可培養不同的眼界和想法。這些經驗,對於李秉圭的工藝及人生觀,均有相當大的助益。
從工匠跨界到書法
來到李秉圭藝師的工作室,可以看到承襲父親木雕技藝的作品,也可以看到精采的書法墨寶。李藝師認為,木雕作品與很多東西是有連結性的,如匾額、對聯等作品就是與書法、文學創作有關,那些學問不是藝師自己本身的,是書法家、文學家的創作。匾額、對聯不只字要好看,詞或句子也要恰如其分地表達,這些都是很深的學問意涵,所以李藝師的父親都會請書法家、文學家幫忙提字寫對聯,他們也很樂意幫忙。孩童時期的李藝師,從每一次幫忙跑腿的過程中,累積了很多跟他們學習的機會。
提及書法,李藝師與我們分享他在書法學習上的故事。初中時的某一年前去找書法老師拿春聯,老師卻突然拒絕,甚至對他說:「你自己就會寫,為何自己不寫?」當時李藝師以為書法老師認為他是小孩,不願意下筆,但後來反而感謝書法老師。「他是為我好,來提點我,因為『扛轎的一頭會』!」李藝師從台灣諺語理解這一件事。話說以前大戶人家出門坐轎子,會去找專職扛轎的人來幫忙,但自己也要有人會扛,因為當請不到人來扛時,自家的人就得下去扛。
生活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失去能替你解惑或是幫忙的人,該怎麼辦?這就是要去面對跟思考的問題。當年書法老師站在愛惜的角度,讓李藝師成長,意外也讓他的書法走出個人特色,書法和木雕都要有基本功,兩者的美感在創作過程中相互影響,表現出來的方式或思考均與別人大不相同。
工夫人的人生哲學
儘管已經得到多項國寶級的尊榮,但在工藝造詣上的成就,李秉圭藝師反而喜歡稱自己為「工夫人」。「工夫人」為台灣民間匠師的自稱,代表匠師對於技藝熟稔的自信和認同,而且親民易懂不會有距離感,如同日本對於技術熟練且從事手工生產職業者稱為「職人」一樣。
李秉圭藝師也說道,幼稚園小孩的畫作與7、80歲的畫家作品都是天真的,但天真程度卻是不一樣,小孩的作品是「天真」而藝術家則是「老拙」,要拙而不笨,具有拙樸的精華,返璞歸真、回歸最原始「稚」的感覺,這層次有著很大的不同。
深怕無法傳達清楚意思,李老師又提及蘇軾《觀潮》之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煙雨和浙江潮是非常漂亮的地方,一生之中沒有去看過就會深感遺憾,但你真的去到那個地方看到了之後呢?廬山煙雨還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還是浙江潮。這像是一種人生哲學,更像是老師不斷提及的「創作就是一種哲學」。不同年紀,對創作自有不同感觸,李老師笑說,當人走到他這個年紀後,很多事也就如實看待,重要的是過程的感受以及感悟,對於人生的領悟就是如此。
看起來舒服就是美
身為國寶藝師,如何創作一件好的作品?李秉圭藝師分享說道,嚴苛來說,傳統木雕在廟宇建築屬於裝飾或修飾性的附屬,沒有廟宇建築,這些東西也隨之消失,以大建築的角度是附屬的,但對於負責的匠師而言是專屬的創作,屬於匠師自己主體性的創作作品,並創造其價值,這就是傳統木雕的精神所在。匠師在創作過程中要踏實地做,剛開始可能只會把預期的東西做好,但經過創作的磨練後,做出來的作品就能超出原本的想像,要比預期的效果更好;有時候在創作投入過程當中,甚至還會被作品引導著感覺走。所謂「神人之界」,也許正是如此。創作者與作品合而為一,技術是基礎,思想卻是作品最重要的靈魂,藝師用其思想,灌入了作品的靈魂。
李秉圭藝師在去年底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為台灣工藝類最高榮譽,對於美的欣賞有著獨到的見解。藝師娓娓說明,每個人對於美是主觀的,別人覺得美的東西,對你來說若是有陰影或成見,就會覺得不美,雖然在普羅大眾中會發展出共識,但對於共識還是會有所落差,再加上時代變遷與社會的潮流,對於美的欣賞和觀念也會隨之改變。例如唐代女性要豐腴才是美,現代人則是要瘦身才是美,時間點的不同與普羅大眾認知的改變都是自然的。還有,早期看到清代乾隆年間的藝術,覺得很美;現代人看到覺得我們不用那麼地華麗,反而喜歡簡單、簡約的作品。李秉圭藝師強調,時代不同、欣賞的角度也不同,但對他來說「看起來舒服就是美,用這樣的心去看就好。」
李秉圭小檔案
1949年出生於彰化鹿港。國學師承葉融祈、書法從王漢英,培養深厚的文化底蘊,奠定非凡的書法造詣。為文化部認定「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鑿花技術」及「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的雙科人間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