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工藝之美】極致高溫淬鍊自然美釉─竹南蛇窯傳統工藝保存者 林瑞華

2023/02/04 05:30

竹南蛇窯是少數保存完整且還能使用的古窯。

文.攝影/高依汾

林瑞華身為竹南蛇窯第2代,承襲父親林添福蓋窯、司火、製陶技藝,不僅在傳統工藝方面成為苗栗縣「傳統腳踢轆轤拉胚『抓栓』」及「傳統土埆拱窯技術」保存者,亦致力於研發柴窯超高溫燒陶,逼出土礦內在自然美釉,環保又天然的製陶技藝,走出未來陶的新路線。

竹南蛇窯於2002年被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它源自1972年的「恆發陶瓷廠」,由第1代窯主林添福帶領9位師傅及1頭牛,花了9天時間以3000塊土磚完成的1座25公尺長「蛇窯」,以生產花盆、甕、缸、缽等生活陶器為主。

隨著產業興盛與衰退、天然地震及風災,竹南蛇窯也面臨各種挑戰,第2代窯主林瑞華提到,1980年代附近工廠林立,玻璃、磁磚等大廠吸走不少人力,加上塑料普及化,為了因應大環境改變,以較少人力來快速運轉,忍痛將蛇窯截短5米,如今剩下約20公尺左右長度,如此一來,原本要燒5天5夜的窯,可以縮短時程至3天3夜,對於整理木柴、曬胚、成形等過程中所需的人力,就能以當時人手應付。

不過,最終蛇窯還是因不敵瓦斯窯與電窯而熄火,直到1994年,「台灣省陶藝學會」舉辦「重燃古窯柴燒」活動,林瑞華為了翻轉大家認為蛇窯是低溫窯的觀念,做了新嘗試,也替自己迎來人生轉捩點。

林瑞華「三稜罐」系列作品。(林瑞華提供)

走向超高溫柴燒 創金氏世界紀錄

林瑞華分析,在燒陶時,攝氏1000~1100度左右都算低溫,1200度屬於中溫,1300度左右算高溫。以前人用傳統窯燒陶,在1200度以下可用眼睛看「火色」得知溫度,若是瓦斯窯,在1150度的烈火輻射下直視,眼睛容易壞;但在柴窯裡的火屬於「溫火」,不會傷眼睛。溫度太低,燒製的產品容易破裂;溫度太高則會變形、起泡,成為不良品。溫度要夠,作品才會有熟度。

林瑞華表示,超過1350度,松木燒出翠綠釉色;相思木燒出深綠釉色。

大部分人都覺得要燒到更高溫度,必然耗費更多燃料,但在林瑞華多年研究下發現,控制得宜的超高溫,其實更省材料、更環保!林瑞華舉例,燒到1200度需要10噸木柴,那燒到1300度時只要5噸,若能讓溫度達到1400度,就只需3噸木柴即可。愈高溫愈省材料的思維,完全打破刻板印象!

林瑞華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讓木柴使用量減少,是因為有好好利用木柴投入窯中所產生的白煙與黑煙。所謂的白煙就是水氣、黑煙就是顆粒,這些都會降低溫度,但若能善加利用,把這些煙保留在窯爐內再次燃燒,即可減少空氣污染及木柴耗損,再透過投柴技巧,使其完全燃燒並拉高溫度。林瑞華另外還透露一個成就超高溫的關鍵:若只用單一種木柴,溫度是無法上去的。目前全球「柴燒窯最高溫度」即是由林瑞華於2016年,以1563度所創下的金氏世界紀錄。

「方華窯」以1563度締造世界最高溫紀錄。(林瑞華提供)柴燒窯裡的落灰,造就每件作品獨一無二的外觀。

返樸歸真 環保燒出未來陶

林瑞華進一步解釋自己多年來研究超高溫柴燒窯的好處:不僅節省燃料,在燒到超高溫時,還能燒到陶器的骨子裡,把土胎中的礦物給燒出來,使他的作品不用上釉,即帶有釉色之美。

林瑞華作品不用上釉即有釉色,表面自然閃亮。

一般來說,燒陶使用低海拔的平地土,土質黏性高,塑形容易;至於山上開採煤礦或矽砂餘下的副產品──礦土,雖然黏性低,但包含由火山爆發、冷卻後的礦石。歷經千萬年風化成的礦土,在超高溫的燒造下,使陶器因為高溫穿透而產生變質,土不再只是土,表面散發出閃亮亮的天然釉色,彷彿上釉的效果。這些元素都來自於土礦內在的礦物,因為高溫被誘發出來,這樣的天然釉被林瑞華稱為「釉母」,意指所有釉料的源頭。

林瑞華「脈」系列作品。(林瑞華提供)

林瑞華感歎過去幾千年來,陶瓷文明的發展都是追著釉藥跑,但大部分的釉藥都需經過提煉,從唐三彩的鉛到青花瓷的鈷,這些華麗釉色的背後,其實都是金屬氧化物,用量若沒掌握好,對人體來說就是有毒重金屬。人們為了追求釉料展現的美麗外觀,在製作過程中還浪費了數不盡的資源,要知道在幾十萬個碗中,才能燒出一個極致的天目碗,報廢掉的成品遠遠超過成功的作品。

為了減少對地球的破壞,使生活更美好,林瑞華在用多少、取多少,不浪費的原則下製陶,燃燒的木柴亦來自工廠廢棄的邊角料、漂流木及枯枝,堅持不為燒陶而砍樹,並透過超高溫省燃料、少煙害;不使用釉料,讓自然釉由內而外呈現出來,如此方式去除提煉加工,只剩單純人工的環保製陶過程,才是林瑞華心中「未來陶藝」該發展的方向。

林瑞華「明」系列作品。(林瑞華提供)

傳統腳踢轆轤拉胚抓栓及傳統土埆拱窯技術

在電動拉胚機還沒發明前,工匠們使用的是傳統「轆轤」,於拉胚前先以腳踢的方式轉動它,利用離心力來拉胚,操作時在身體姿勢重心與力道上,會與使用現代拉胚機不同,特別是高姿俯拉才能做到的「抓栓」技藝,又稱為「預留唇土」,以左拇指和中指扣住唇緣,讓陶土從食指和中指間滑過,以控制高低厚薄。「抓栓」若做得好就不用「割唇」,也不會有唇口太薄的問題,想要變化胚體的造型時,也會更得心應手。

從厚實的唇口就能看出傳統陶師扎實的功力,不只是以拉得大、拉得高為判斷標準,唇口要能留得好,才是真功夫所在。隨著時代進步,如今「轆轤」已鮮少用來生產產品,但為保存這項技藝,林瑞華還是會指導學生在現代機器上使用這項傳統技法。

林瑞華使用傳統腳踢轆轤拉胚。(林瑞華提供)

半圓弧型曲線的「拱」不僅是古羅馬建築特色,也存在於東方世界,獨特造型能將負載的重力導引轉換,使跨距之間更具力量。身為「傳統土埆拱窯技術」保存者,林瑞華以現代耐火磚,從1997年起陸續蓋了橫焰火路的「化十窯」、半倒焰火路的「如意登窯」等;締造世界最高溫紀錄的「方華窯」則屬於下方有煙道的全倒焰火路。2022年初更帶著學生印土磚,一起以傳統土埆拱窯技術砌築了「瑞華4號窯」,在不斷練習中,將經驗與智慧傳承給下一代。

「化十窯」的橫焰火路與蛇窯相同。林瑞華2022年以傳統土埆拱窯技術砌築「瑞華4號窯」。(林瑞華提供)

林瑞華小檔案

1955年出生於台中外埔,1974年大甲農工畜牧獸醫科畢業。2008年及2012年入選「台灣金壺獎」陶藝競賽、2012年獲「台灣工藝之家」認證;2016年以攝氏1563度創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最高溫度」;2019年獲苗栗縣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腳踢轆轤拉胚『抓栓』」及「傳統土埆拱窯技術」保存者。

「傳統腳踢轆轤拉胚『抓栓』」及「傳統土埆拱窯技術」保存者林瑞華。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