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週末.地方散步 】台東池上藝文總動員─大街小巷處處有亮點

2024/08/11 05:30

文.攝影/高依汾

池上鄉近日獲得國際慢城組織認證,成為全國第6個慢城鄉鎮。走逛綠油油的池上,除了好吃的便當與金城武帥氣的騎車身影,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停留的理由呢?這幾年在本地人與藝術家共同努力下,池上持續累積、散發藝術氣息,展覽、創作、裝置藝術作品,從藝術館內,延伸到外面的貝果店、街角、書店等,處處都有亮點,值得來一趟藝文散策。

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池上,以好米聞名全台,在地居民「晴耕雨讀」,種田之餘也喜愛練書法、繪畫,並積極參與社區藝文活動。加上台灣好基金會多年扎根、舉辦大型四季活動「春耕─野餐節、夏耘─米之饗宴、秋收─稻穗藝術節、冬藏─文化講座」,逐年打響知名度。如今的池上,即便沒有舉行大活動,也處處能見到眾人多年累積的藝術成果,慢步其間細賞,分外有「藝」思。

池上努力經營沒有電線桿干擾的視野美感。

逛池上新火車站 欣賞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創作

2017年落成的池上新火車站採榖倉造型,捨棄混凝土,改以木拱與輕鋼構件,組成桁架系統,大片玻璃帶來通透感與明亮採光。池上藝術漫步,下火車就能感受到藝術氛圍。首先,地下穿廊層有在地居民的書法及繪畫作品。抵達剪票口前的緩坡上方,可見圓拱形木柱撐起的挑高屋頂,散發一種歐洲教堂的神聖感。右側牆上的〈樂業〉是藝術家吳建福以融燒玻璃與沖孔網不鏽鋼,描繪出池上四季變換的景象,由立春到初夏不同的綠,轉換到秋收的金黃色調,幾何化的線條交織出大自然的律動。後方的〈池上人,心中米〉,由素人藝術家王金生號召200多位池上鄉親與池上友好的藝術家發揮創意、自由挑選不同材料,創作出心目中池上米的繽紛樣貌,如郝朝洋將陽光灑落海邊的燦爛,置入陶盤中,上方再以稻穀嵌入,傳達「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之意;曾駐村於池上的藝術家李賢文,以他在池上意外看見的「白色彩虹」入畫,用淡淡的色彩描繪出池上清晨春風吹過田壟、雲霧滿溢的清新感。

吳建福描繪池上四季變換景象的作品〈樂業〉。王金生號召200多位池上鄉親與藝術家創作出〈池上人,心中米〉。李賢文以「白色彩虹」描繪池上清新早晨。

喜歡利用各種廢物來創作的王金生是池上的靈魂人物,街頭巷尾能見到不少他的裝置藝術作品。〈池上星球〉是王金生將數百個回收玻璃瓶,重新切割組合而成,比人高的球體上綴滿碎玻璃片,及各種不同顏色的玻璃瓶底座,到了夜晚通上電,還能散發出五彩繽紛的光芒,效果有如放大版的迪斯可舞廳內的鏡球裝飾。〈樂齡星系〉是他與在地社區長者將「鍋蓋」化身為「星球」,再用玻璃彈珠點綴成如同繁星的螢火蟲,將單調的牆面轉化成迷人的藍色星系。另一面農會豆皮店對面的牆壁,亦由池上182位居民─從小朋友到阿公阿嬤、甚至路過的旅人,共同合作完成一幅數公尺長的作品〈開在池上的花〉。池上的美感不是來自單一人士的力量,而是透過大家共同努力營造出來。

〈池上星球〉夜晚能散發五彩光芒。〈樂齡星系〉把單調牆面轉化成迷人藍色星系。

池上閱讀空間 從車站到池上書局

做為東部鄉鎮,池上人對於提供閱讀機會這件事,可說是不遺餘力。從火車站開始即有「旅客賞書充電區」,旅客可以從中挑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也可以捐出愛書,陪伴另一位旅人到世界某個角落。車站前方的貝果店主郝朝洋也大方在有限的店內,騰出一塊珍貴空間做為「小小自由圖書館」,讓客人可以自由取走一本書,再放回一本書。

火車站內的「旅客賞書充電區」。

距離池上火車站約600公尺的「蔣勳書房」,是一棟1936年建造日式木造老屋,曾為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的宿舍,荒蕪多年後,由素人藝術家王金生獨自花了約2年時間蒐集舊木料整修完工。2023年9月由蔣勳認養書房,2024年3月正式開幕成為一個有書、有景、有展覽的藝文空間。

「蔣勳書房」原為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的宿舍。

蔣勳書房附近還有間農具室,被好心人改造成「福原閱讀讚」,協助池上孩童培養閱讀習慣,因為池上人認為閱讀可以增進語文詞彙、有助於專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克服時空限制,拓展視野。若從小能有閱讀習慣,將會一輩子受用無窮。

池上人將農具室改造成兒童閱讀空間「福原閱讀讚」。

池上其實是有書店的。首間池上書局成立於1955年,目前已是第3代在經營,低調地位於中山路上,門口的大白貓比招牌更能吸引路人的注意力。店內的「名人書櫃」來自蔡康永、侯文詠、劉克襄、謝哲青等人捐贈家中藏書,期望在名人加持下,書店能長久地在池上生存下去。

成立於1955年的池上書局。池上書局內名人加持的書櫃。

池上穀倉藝術館特展 「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

台灣第1座由穀倉改建的「池上穀倉藝術館」,距離池上火車站不到500公尺,現正推出包含視覺與聽覺雙重饗宴的「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特展。策展人音樂藝術家王榆鈞從收藏台灣優秀藝術家作品的國家庫藏──「藝術銀行」中,精選21件作品展示,搭配上聽覺──由106位池上居民參與創作的《人聲無伴奏──聲像池》,營造出一次獨特的觀展體驗,展期至9月1日。

包含視覺與聽覺雙重饗宴的「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特展。

法國畫家喬治.秀拉(1849-1891,Georges Seurat)擅長以無數細小的色點作畫,以視覺當調色盤,來混合色點,被視為科學藝術家。王榆鈞將秀拉的點描法應用於聲音上,發展出「點描聲響」,採集眾人聲音後,將每個人的聲音凝結成多個聲點,順應這些聲音脈動來創作。透過一個又一個聲點,繪成一幅《人聲無伴奏──聲像池》,讓聲音於空間中流動。

從聽覺進入視覺後,可在展場內見到油畫、膠彩、版畫、水墨等各色作品,更有鉛筆、熨斗等複合媒材的組合。藝術家許馨文的作品〈在上下之間〉,使用大量被切割過的純白鉛筆,高高低低排列於展台上,熨斗前方有一區,像是被燙過的整齊平面,旁邊還有從展台落下的一堆鉛筆,以此暗喻校園中資質不同的學生所面臨的學習競爭現象。另一幅與筆相關的作品〈走筆〉是藝術家石晉華以「筆」象徵生命主體,畫出一道道輕重、不規則的痕跡,如同人的一生,累積出一層層起伏的山巒,最後隨著時間消逝,身軀也逐漸佝僂,呈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究過程。

許馨文以〈在上下之間〉暗喻學生面臨競爭現象。

另一位藝術家劉文瑄融合紙雕與繪畫的作品〈死亡是一場在靈魂與塵土之間的對話〉,以塗上螢光粉紅顏料的白色水彩紙,雕成一隻又一隻的小手,再將成百上千的手,相互交纏成漩渦,黏貼於半球型的壓克力板上。獨特的視覺效果,帶給觀眾遠觀與近賞間的奇妙差異。

劉文瑄的作品〈死亡是一場在靈魂與塵土之間的對話〉。

從揉米貝果到揉陶土 郝朝洋創作卑南族人的阿美陶

台中出生、台北長大的郝朝洋,2013年搬回父親的故鄉台東,那一年的池上,因為長榮航空金城武廣告爆紅。郝朝洋利用姊夫種的有機米磨成粉製作米貝果,參加農委會「青農食材探險趣提案競賽」為台東拿下全國冠軍,也在池上火車站旁開了間文青貝果店BIKE De Koffie。

郝朝洋並不以此自滿,因為米貝果頂多保存1個月,他還想要開發那種不會因為時間而壞掉的作品。有一半卑南族血統的郝朝洋,向阿美族陶藝師哈匿.扎丮習藝,期望將阿美族的自然美學,融合自身卑南文化來創造不同作品。他從採土開始學習,在入山取土前,原住民族需要先進行祈福儀式,阿美族以小米酒、香菸,卑南族以檳榔、香菸來敬山。找到土時,要有分辨的能力,先用手捏捏看黏性狀態,然後再將它曬乾、敲碎、過篩,使土變細後才開始揉土,把土裡的空氣泡泡揉出來、塑形成器皿後陰乾數日,再以「野燒」方式製陶──沒有固定窯體,選個地方挖洞,以枯樹枝、稻草、粗糠覆蓋當柴火,經過一天一夜以800~1000度左右的溫度悶燒製成。

郝朝洋向阿美族陶藝師哈匿.扎丮學習製陶。(郝朝洋提供)

抱持著「將台東色彩化為餐桌風景」的理想,郝朝洋在中山路上租下另一個空間,改造成「打樂生活食器工作室」。雖然傳統阿美陶無釉,為了食用安全,郝朝洋在製作食器時會塗上釉料,且以花東常見的自然景色來創作,如天空、海邊的晨光或夕陽餘暉,皆成為他上釉時的靈感來源。將台東的藍、綠、山與水,都放在食器上。盤子上出現的凹痕,則是郝朝洋根據卑南族「石生」(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傳說,將石頭紋路烙印在陶盤上,企圖把卑南族人的文化,藉由藝術創作保留下來。

傳統阿美陶不上釉。(郝朝洋提供)

郝朝洋指著工作室內一幅特別的鯨魚畫作說,這是一位定居在池上的法國藝術家Louis Ossiere(Shwamp)的創作,因為在卑南族文化中,鯨魚曾相贈粟種(小米種子),進而有海祭或祭拜鯨魚的傳說,便請法國友人在店內繪出一幅魚腹帶有卑南圖騰的鯨魚,自己也創作出以鯨魚尾巴當把手的陶杯。如今米貝果店內的食器大都是他親手製作,環保又美麗,遊客喝完咖啡、吃完米貝果後,還能將台東的美與原住民族的故事統統打包帶走。

定居池上的法國藝術家Shwamp創作卑南鯨魚畫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