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自由副刊】 李筱涵/軟土界線

2024/11/28 05:30

◎李筱涵

◎李筱涵

人的自我意識是何時開始存在的呢?或者反過來問,是從何時開始消失的呢?如果說小嬰兒在出生的時候,擁有最完整的自我,餓了就哭,開心就笑;而隨著時間長大的我,為什麼慢慢推遲了我的情緒反應?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一貫的微笑接受似乎是遊走於家庭社會最安全的存活法則;不過這種存活法,是用一點後退,換一點緩衝空間。每退一小步,身後的餘裕就多減一分,直到沒有退路的時候;你就會開始說服自己削去一點皮膚。起初,必然是會疼的,往往為了顧全大局,有時也不知是顧誰的局;最終,還是得一點一滴切出血肉,為了換一個暫時感覺良好的自己。於是,整個人慢慢長出一種別人期待的皮囊,內裡那個真實的自己,卻已乾癟到難以辨識。

痛覺是這樣逐漸消失的嗎?

曾有某個人間清醒的朋友,悠哉啜一口咖啡,冷靜視線穿透我,說:「你這個人,就是會被軟土深掘。」想來也是一語中的。我曾以堅韌不服輸的土象性格頑強以笑容應對所有超越身心負荷的壓力;然後換來一次次免疫系統的崩壞,與一包包調養生息的類固醇。

在多次反覆漫長的身心重建中,我發現關於「家」與「愛」這類詞彙相關的界線始終難以拿捏。我們或許可以很輕易辨識偽裝成愛的肢體暴力,然而卻難以識別偽裝成愛的心理控制;「情緒勒索」一語道破人們受困在各種家庭話語裡的難言苦海。

而在東方文化家庭裡,最大的苦主往往是女性;在原生家庭,可能是長姊,在姻親家庭,或者是長媳,她們總是需要為了「家庭」各種膨脹的需求,而從身上給出超越負荷的一些什麼。有時是可見的金錢與生活空間,有時是無形的勞力與時間,更甚者是無可度量的、無間斷供給的情緒價值。

有時候你不知道,長輩對你好的同時,也不忘時時提醒你要有所回饋的時刻;那樣的好意是寬心收下,還是該怎麼收,才不感覺理虧或有所虧欠。理當還是要熱情感謝對方的好意,於是你還是在照片裡笑得很開心燦爛;直到與前任分手之後許久,收到無緣前婆婆的關心簡訊時,手竟不自覺地微微顫抖。

或許也不一定是對方的問題,她興許是善良的長輩,而我自身有很大的恐慌議題未曾有解;又或者,其實我們都無意識地落入社會文化結構的慣習,並且傾向選擇不同的家庭形態。然而,毫無惡意與帶來痛苦,因著感受對象互異,完全可以並行不悖。我從原生家庭以來,一直懸而未解的結,似乎在Threads文中不斷集結串連的婆媳糾紛文中窺得一些人世間的道理。

在關係還未成形之間,危機也是隱形的;人性如鏡像,給出愛的背後,是期待索取愛,如果彼此維持一種施與受的平衡,關係就能良好維繫。

但社會文化預設婆媳不同的權力位階,往往使得媳婦的自我不得不縮小;如受限於經濟條件,只能妥協與公婆同住,即便結婚之後,「你家」也不全是「你家」,更精確地說,你把自己給了先生家。沒錯,時序來到2024年的今天,無論哪個時代的婆媳版總還是可以冷飯熱炒,從「洗不洗碗」、「跟不跟公婆住」、「生不生」、「小孩怎麼教養」,把一地雞毛的八點檔老掉牙劇情在一代代年輕女性身上反覆重播。這種跨時代浪潮,終究還是難讓所有新時代女性得以脫逃,我困在傳統家庭框架中,抽不出身;而這種無意識的生理自然反應,可能真的是最後的自保機制也未可知。

我無法接受自己永遠只是被告知納入對方家屋的一員;而我反覆申說需要自我家庭生活空間的意願被無端落空。這預示了未來的「那個家」,我將成為沒有聲音的人。而這個社會,又有多少在家屋裡被消音的女人?這個現象是否有消失的一天?或者我其實更想知道,我能不能走向另一種家庭生活圖景?當時的我,並不能確知;我只知道,必須得從被別人預先畫好的藍圖中出走,才能找回自我意識領航的未來,才能重新打開未知的可能。

人活著,難道不值得為自己勇於追求一種未被寫定的可能?此後,我選擇離開一段外界看來長期穩定的關係,尋找另一種舒展自我的情感。我得練習從親密關係的溝通中畫出界線,讓自己從扭曲的狀態長回完整的模樣,更好地存活。

軟土,有時是被刻意培養得這麼鬆;才有利於更好地深掘,做為養料,更好去孕育其他生命。然則,隨著時間風化帶走一些溼氣的柔軟,它也能有長成自己邊界的硬度,成為不為養育誰而存在的,一種土壤。●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