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凱莉
很多時候,父母明明是很關心子女,想表達關心,但是最後說出口的話,進了子女耳裡,卻變成了嘮叨、挑剔或是責怪,原本應該是親子之間,心與心的溫馨對話,卻變成話不投機半句多,搞到彼此對立,家庭氣氛凝重。
如果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首先父母要先試著用開放的角度,來進行親子對話,不要預設立場,直接否定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行為,減少不斷的叮嚀或重複的碎念;把自己當成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夥伴,而不是一味地用父母的權威去限制或壓抑孩子。試著用更理解的心態去表達關心的話,接納孩子的意見跟想法。
在溝通時,可以使用以下的幾個小技巧:
1.用「我很好奇」取代「為什麼」,讓孩子不會感覺被質疑或責怪,才能繼續對話,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2.對於孩子還沒符合期望的行為,不要直接否定孩子之前的努力,而是要多給予鼓勵,多看有做到的地方並多讚美,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3.偶爾要跟孩子聊聊目前跟同儕都會討論什麼,讓自己跟上孩子的喜好,了解流行事物,才會知道孩子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成因。
只有建立信任感,孩子才能敞開心胸,跟父母好好溝通,而不是陽奉陰違,或是產生對立。當孩子不再感受到被父母質疑或逼迫,自然就能透過雙方交流對話,表達自己實際的想法和觀念。
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所以請記得,換個角度跟孩子對話,良好的溝通,才能把關心送到孩子心裡,成為最強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