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文化部藝術紓困計畫補助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9藝術家「轉生時刻」花蓮展出

2022/05/25 15:27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策劃、在花蓮文創園區第六棟展出的「Msqun聚人計畫:轉生時刻」展出,現場以身體行為藝術帶著觀眾一起領受作品「夢‧訊息」的意義。(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太魯閣藝術創作者東冬侯溫2016年回到故鄉花蓮銅門部落,透過「兒路創作藝術工寮」,陪伴9名來自台灣各地的部落創作者把來自祖先的提示及感動,用自己的藝術語彙表達出來。即日至6月5日在花蓮文創園區展出「Msqun聚人計畫:轉生時刻」。東冬侯溫說,本週六、日還有藤編、織布工作坊,歡迎參加。

花蓮萬榮鄉見晴部落青年楊昇Iban Pawan說,自從接觸了太魯閣族傳統工藝及儀式後,夢中開始有祖先的提示,夢兆也反應在生活中,「夢」慢慢地成為他與祖先溝通的橋樑,這次的藤編作品「夢‧訊息」,他帶著夢中祖先的祝福以傳統工藝的精神完成了作品,也希望把這樣的意念回應給祖先。

南澳鄉澳花部落泰雅族盧一Omi Teyci的編織作品「血流癒合」,勇敢地呈現內心流血的傷口之餘,也表達強大的自癒能量。(記者花孟璟攝)

宜蘭南澳鄉澳花部落泰雅族盧一Omi Teyci則透過編織作品「血流癒合」,攤開自己心靈的傷口,呈現出內在的失落及困頓。但他也說,「傷口雖然在流血,同時也在癒合」,就算人生受到挑戰跟傷害,也會有自我痊癒的力量。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Msqun聚人計畫:轉生時刻」首度離開部落展出,本週在花蓮文創產業園區第六棟開幕,9名年輕藝術家包括泰雅族的黃林育麟Temu Basaw、陳彥Qawin Tube、盧一Omi Teyci;太魯閣族的楊昇Iban Pawan;賽德克族謝郁雯Tumun Buru、溫孟軒Pitay Pawan、鄒族的楊佳勳Apu' u Yakumangana、阿美族林雍Marang Panay、漢人陳傑儒等等,跟著東冬侯溫在部落踏查、進行Gaya(祖先的訓示)儀式、學習使用原住民的編織、藤編竹編等傳統媒材,理解後創作出自己的作品;開幕活動中國立東華大學鄒農學生會演唱古調,現場也有身體行為藝術演出,帶觀眾一起感受作品的內在精神。

東華大學鄒農學生會在「聚人計畫:轉生時刻」展覽中,演唱部落古調,也呼應展覽主題「Msqun」(泰雅語「一起」之意)。(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也說,兒路的創作與東冬侯溫返回部落也是回應來自Gaya及巫文化的呼喚,「巫」是人類祖先在面臨災難時所做出的因應,原住民年輕世代在主流社會中也面對相同的集體處境,創作者透過藝術來接近「巫」是展覽想要傳遞的核心,更希望得到社會更多理解跟回應,這是非比尋常的。

與會的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專門委員賴世哲說,如同希臘羅馬神話、北歐神話及敘事詩、印度二大史詩等古老的文本,深刻影響後世成為藝術創作的泉源,他也在作品中看到東冬與藝術家們嘗試接觸的Gaya(太魯閣族祖訓),深深被感動。他說,文化部去年針對疫情啟動藝術家紓困補助,感謝策展人東冬、呂瑋倫的陪伴,給予了年輕藝術家創作的空間及機會。

策展人東冬侯溫說,「Msqun」是泰雅語「一起」之意,聚人計畫1年來在兒路藝術工寮陪著創作者走過痛苦及掙扎的路,進行工藝的學習、踏查及儀式,年輕創作者也把自己的夢境及對儀式的理解透過作品進行轉化,希望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觸碰古老Gaya的精神,因此展覽標題的命名「轉生時刻」。他說,接下來本週六、日下午2點起,也會舉辦藤編、織布工作坊,下週6月4日也有行為藝術工作坊,邀請民眾與年輕創作者感受來自山林的藝術能量。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