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台灣牧師烘出咖啡香

2018/08/29 06:00

當地員工在咖啡加工廠外曬豆。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羅春明

以紅熟的咖啡果製成的咖啡味道才能香醇。

故事,可以從100多年前說起。1892年,一位法國宣教士田德能落腳於中國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平川鎮的朱古拉村,在教堂外種下了中國第一棵咖啡樹,從此朱古拉成為被咖啡樹環繞的村莊,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至今仍有近卅棵高齡90多歲的咖啡樹,默默守候著全村。1950年代起,雲南咖啡開始大規模種植,成為中國歷史最久、產量最高、品質最佳的咖啡產地。

CG咖啡的掛耳式咖啡經文禮盒,外包裝像聖經,掛耳咖啡包裝上則有不同經文。

2012年,一名台灣牧師羅春明拜訪中國偏鄉少數民族,一位來自雲南的青年在聊天時無意間問起:「老師,您有沒有辦法幫我們家鄉的咖啡小農找出路?」原來在雲南悠久美麗的咖啡故事背後,藏著底層人民苦不堪言的現實。這位青年來自保山市,是雲南以盛產頂級咖啡豆聞名的城市之一,但在他所居住的叢崗村,採收咖啡的小農過著的生活,卻與「頂級」兩字相去甚遠。

多了嚴格的挑豆程序,才能提高當地咖啡農收入。

中國雲南的第一棵咖啡樹,是由法國傳教士種下的,至今雲南已是中國最大、品質最好的咖啡產地。

〈小農窘況〉賣一公斤咖啡豆 買不起一杯咖啡

叢崗村的女孩正在採豆。

低緯度、高海拔、日照充足、雨量豐富、晝夜溫差大、肥沃的火山黑土……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雲南成為阿拉比卡咖啡豆的黃金種植區,且獨具風味;而保山更是雲南的「寶山」,早在30多年前,精心產出的咖啡豆就屢屢得到國際肯定。

30歲就開始當牧師的羅春明,幾乎沒接觸過教會以外的事務,因不懂咖啡,始終愛莫能助,直到隔年參加了一次小學聚會,他與坐在旁邊的同學聊起,赫然發現對方是鑑定精品咖啡的箇中高手,「他試了我從叢崗村帶回來的豆子,說這豆子名叫卡蒂姆(Catimor),是阿拉比卡的亞種,品質中上,但咖啡還不夠好,味道很雜。」當時對咖啡一竅不通的羅春明聽了,不明所以:「什麼是味道很雜?」

原來,理論上,保山的條件產出的阿拉比卡別具風味,不但濃郁香醇、酸味適中,還帶花果香氣;但因缺乏完善的品管與加工,咖啡農把紅熟與生綠的咖啡果混在一起,成品的味道半生半熟,以至於風味和品質都下降,只能以低價賣出。於是,許多跨國企業以廉價大量收購品質不好的豆子,當地產業陷入無法升級的循環,再加上雲南咖啡產量雖占中國98%以上,但整體仍不到全世界產量的2%──相對少的產量,加上品質不一的原物料,咖啡小農自然難以議價。

因此,即使近年中國大城市品飲咖啡的風氣漸盛,一杯咖啡的價格可達台幣200元,但根據近3年的數據,一公斤雲南咖啡豆的收購價仍只有台幣67元左右,大企業更可低至60元。對咖啡農而言,賣出一公斤咖啡豆,諷刺地連一杯咖啡也換不來。

〈打下基礎〉以台灣標準 煉出真價值

「找到了問題,我喜上眉梢,想著怎麼幫那位年輕人解決問題,結果同學聽了,告訴我:『你幫一家,不如幫一個村子。』建議我在當地成立產銷合作社和咖啡加工廠,讓咖啡產業精緻化,再將咖啡豆運到台灣,才能為他們開出路。」

羅春明和村民一起討論,發現大家都願意學習,希望改善自己的勞動成果,他便牙一咬,貸款買下台灣的優良設備,千里迢迢送到雲南西部深山;最初尋求幫助的青年也參與,讓出老家的地蓋加工廠;熱心的小學同學還介紹了咖啡老師到當地駐點兩個半月,教導小農所有程序,以及不用農藥和化肥的有機種植方式。

「採收、脫皮、發酵……任何一個環節都能影響咖啡品質。以採摘而言,我們現在嚴格要求農人只要不小心摘到綠色的咖啡果,全都要挑出來──剛開始有人嫌麻煩,說過去一天能摘幾百斤,現在只能摘紅熟的果子,每天費時費力又摘不了多少,我只能鐵下心勸他們,不這樣做,價錢絕對提升不起來。」最後堅持不妥協的結果是,該批咖啡豆賣出了台幣200至240元的價格,足足是以前的3倍。

羅春明說,台灣的優勢就是資源與技術。打好了基礎,他以叢崗村的名字建立了咖啡品牌「CG咖啡」,將咖啡豆送去SGS檢驗,以及310項農藥、黃麴毒素、赭麴毒素零檢測等,讓嚴格的台灣標準篩出雲南咖啡的頂級價值,並透過參展、辦品嘗會、各種通路,漸漸建立起口碑。

〈價值VS.價格〉兒子捨美國生活 接棒經營

羅春明的小兒子羅傑翰學商,全家定居美國,在舊金山從事旅遊業。2015年,羅傑翰的老闆派他回台整頓台灣分公司一年,某天父子倆聊天,提起雲南咖啡,羅傑翰才知道這幾年父親究竟在忙什麼。「爸爸說,他想以教會服務為生活重心,希望將咖啡事業交給別人,問我這個學商的有沒有興趣。」

羅傑翰原本只隱約知道父親好像在幫一群雲南人賣咖啡,那天才追問了很多細節,要父親一一將成本算給他聽,「算完後,我跟他說:『爸,你這是在做善事,不是做生意。』」羅傑翰打趣完,語氣又轉為認真,覆述父親最後打動他的一段話,「他說:『雖然我是你爸爸,但你的人生在上帝手裡。我不是以爸爸的身分向你提出這個邀請,你和太太想清楚再回覆我。』」

當時羅傑翰相當受老闆器重,剩幾個月就要返美,可以和太太在舊金山過著穩定舒適的生活,掙扎一番後,他終於決定辭職,接下這份任務。「朋友知道後,都勸我回美國,才有好的待遇、好的生活品質,但我想,那些都是『價格』,為雲南咖啡農做的這些事,則是『價值』。」羅傑翰說:「其實賺錢並不難,但是如果要賺錢又能幫助別人,就很不容易──也因為正是如此困難,才顯出它的意義。」

這對台灣父子,要讓大眾看見雲南咖啡的價值,更要讓當地的咖啡農家庭,真正嘗到價值的香甜滋味。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