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王丹專欄】 再見,《壹週刊》

2020/03/04 05:30

◎王丹

◎王丹

曾穩居週刊發行量第一名寶座多年的《壹週刊》,傳出停刊的消息。這個消息,讓我唏噓良久,悵然若失。雖然紙本《壹週刊》停辦,我就知道早晚會有這麼一天,但這一天真的來了,還是心中充滿了不捨和遺憾。

說起來我完全稱得上是《壹週刊》的鐵桿粉絲,說是骨灰級粉絲都不為過。因為《壹週刊》從創刊第一期到紙本停刊,我幾乎每一期都有買,都有看。最瘋狂的是,即使在美國洛杉磯居住的時候,每週我都還是會風雨無阻地去世界書局買《壹週刊》,雖然已經是過期的也不在乎;為了不錯過任何一期,我還專門拜託書店的阿姨,如果我有事外出,每期幫我留一本。我相信,像我這樣的忠誠訂閱者,就算在粉絲群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各位不要誤會,我不是那種對明星八卦特別有興趣的人,事實上,每一期《壹週刊》的那些關於影視明星的報導,我基本上都略過不看,標題都懶得看。《壹週刊》從創刊以來,對台灣影響最大的,當然是那些政治爆料。不過政治爆料對我來說也還不是最具吸引力的。畢竟,政治事件本身,很快就又有各種媒體跟進,會有更詳細的報導。

《壹週刊》能在台灣風靡一時,或者說能吸引著我,自然有與其他週刊不同的地方。對於我來說,《壹週刊》有三大亮點是我極為喜歡的:第一,該刊有一些社會議題的報導非常深入,且堅守和積極推動進步價值,尤其是一些對於底層普通民眾的生活的報導,感人肺腑;相對於其他週刊主要是圍繞著各種成功人士打轉,《壹週刊》明顯接地氣得多,有人情味得多;第二,該刊的人物專訪堪稱精采絕倫。《壹週刊》曾經網羅了董成瑜、李桐豪等一批功力了得的寫手,每一篇專訪都能深入挖掘外人不易看到的那些公眾人物的內心世界或者另一面的形象,且文筆生動,就報導的角度來說,其他週刊根本無法相比;我自己就曾經是人物專訪的對象,做為一個接受過太多次個人專訪的我,對《壹週刊》那篇報導印象極為深刻;第三,該刊創刊時的名家專欄,其水準更是一時之選,包括了劉大任,江春男,張惠菁等等,這個陣容,不比正牌的文學刊物遜色。我還記得江春男開始寫他個人經歷的台灣最近幾十年發展的祕辛故事時,我每期看得酣暢淋漓,期盼儘快看到下一期。這些,其實都比爆料還更吸引人,更能體現一個媒體的價值。

遙想《壹週刊》剛到台灣的時候,台灣媒體同仇敵愾,各種排擠。但是以上三大亮點,台灣所有的週刊望塵莫及,車尾燈都看不到。壹週刊能打敗台灣的同業,該檢討的是後者。看看今天台灣的一些週刊,例如《時報週刊》,《週刊王》之類,已經成了被年輕世代唾棄的對象,更因為特定政治立場而被冠以「紅媒」稱號,對比之下,更體現出《壹週刊》不偏不倚,不藍不綠的客觀立場。

當然,《壹週刊》並非十全十美,它帶出的「狗仔文化」備受社會爭議和當事人的痛恨,它有些報導的「重口味」,也被外界詬病為刻意追求腥羶風格。但是瑕不掩瑜,它曾經為台灣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現在它停刊了,但已經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做為鐵桿粉絲,我甚至心中還存有一絲不切實際的期待,期待有一天,《壹週刊》能夠再度復刊,讓我們還能看到精采的報導和專訪,看到那些文筆雋永的專欄。因此,我才把本文的題目定為〈再見,《壹週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