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生活大補帖〉成為自己 拿出勇氣

2020/03/09 05:30

圖/陳佳蕙

文/蘇予昕

每個人都有一個很深的渴望,那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很常被誤會成是沒有禮貌、我行我素的代名詞,所以我認為更精確的說法是「成為自己」。

因為「自己」並非一個永不更動的「點」,而更像是一段你經過探索、實驗再實踐的「線性」歷程,我對「成為自己」的定義是:在探索本質、天賦與渴望後,有勇氣讓這樣的自己追求你要的卓越。

〈聽聽內在聲音〉歸屬感VS.做自己 沒標準答案

前陣子有一個新聞,看似一般卻讓我心裡滿是感觸,美國ABC News主播在提及「英國喬治小王子在學芭蕾舞」時,刻意暫停下來,做出鄙夷的表情,引發其他節目來賓一同訕笑,然後說:「讓我們看看他可以堅持多久。」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熱議。

雖然社會輿論一面倒地支持喬治小王子可以盡情做自己,甚至有三百位男性芭蕾舞者上街共舞,以實際行動表達對這種歧視言論的抗議,可是,當我們選擇成為自己、旁人卻不贊同時,通常沒有那麼多人會站出來挺我們,你還有勇氣能堅持下去嗎?

「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我們都想要被肯定、被讚賞,因為這讓我們有被群體接受的安全感,但另一個重要的基本需求──「成為自己」則經常和歸屬感相互牴觸;當你想讀的科系讓爸媽勃然大怒,如果你堅持要念,他們就不幫忙付學費,當你想做的工作讓伴侶猛搖頭,說你做這行太沒前途會讓他丟臉,我們該怎麼辦?

很遺憾地告訴你,我無法提供標準答案,人與人之間就像兩隻刺蝟,距離太遠時覺得寒冷,因此總忍不住靠近依偎;然而距離太近時,又因為彼此的刺,而互相刺痛,只好來來回回地在「歸屬感」和「成為自己」當中,找到你最平衡的位置。這絕對不是要你在「順從聽話」和「一意孤行」中二選一,而是邀請你同時學習,如何在和重要他人表達你的渴望與需求,以及聽見內在呼喚時,不被罪惡感與恐懼擊倒,站穩腳跟,勇敢地順應這股力量。

圖/陳佳蕙

〈盡力溝通前〉否定你的人 試著同理對方

試著理解,否定我們、不看好我們的人,也並非是處處阻撓我們的壞蛋,他們通常帶著以下幾個理由:

1.擔心我們會失敗、受傷。

2.你的渴望不在他的生命經驗,導致他難以理解,或是對未知的範疇感到不安。

3.把你的價值跟他的價值混為一談。例如,有些父母會認為孩子的表現,代表了我這個爸媽合不合格,伴侶會認為另一半的成就,代表了我的選擇、我的顏面等。

4.他自身的經驗裡也經常被否定,或是他極度恐懼跟大家不一樣,進而被群體排斥。

你也許已經看出,人的內心非常矛盾,一方面羨慕著能勇敢做自己的人,一方面又害怕跨出舒適圈的後果。請試著以溫柔的眼光去同理,否定你的人,其實他們正在膠著於自己的恐懼不安。

所以,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我們也肩負一個「責任」,就是讓身邊的重要他人了解,「成為自己」對我們而言的重要性。

當然,對方依然有權可以不接受、不高興;但只要你已盡力溝通,便足矣,也請接納對方暫時沒有能力理解你。

「成為自己」並非一條容易走的道路,所以當我們看見那些遵從內在聲音、活出自己渴望的模樣之人,總不禁佩服:「啊,他實在太厲害了!」因為這些人了激盪了我們內心那些蠢蠢欲動的渴望、那些因擔憂外界評價而深埋心底的夢想。

在此,我想鄭重地邀請你,無論你現在幾歲、過得如何,請開始試著喚醒那個渴望與夢想,不求一步到位,只要從「下一個決定」開始,向內心多問一句:「這個決定,有沒有讓我更成為自己?」

〈達人小檔案〉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從一位主持人、金融業公關,跨足心理領域,現為企業、政府、大專院校擔任講師,廣受知名企業、政府機關、大專院校好評盛邀,也提供個人深度諮商服務。以既風趣易懂又有系統的帶領風格,希望讓每一個人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原廠設定!著作《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愛回最初始的自己,與其要我更好,我寧可更完整》(方舟)即將出版上市。

蘇予昕(照片提供/方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