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林銘章/苦寂不遇李榮春 - 念「四叔」

2021/06/25 05:30

1993年底,已故作家李潼率攝影師到頭城為李榮春拍下一系列相片。這是李榮春於作品中大量書寫的場景頭城和平老街前的影像。拍攝結束三週後,李榮春與世長辭。 (圖片提供/李榮春文學推廣工作室)

◎林銘章

1957《文友通訊》成員聚會合影。前右一為李榮春,前右二為鍾肇政。 (圖片提供/李榮春文學推廣工作室)

1974年夏,十來位小伙子,常出入頭城鎮內古剎「募善堂」,做大專聯考的最後衝刺。念書之餘,他們漫無邊際地聊天、彈奏著吉他,有時還拿起神桌上的供果解饞;住持養淨法師看在眼裡,從沒戳破他們的行徑;還適時地應機說法。同時受到師父庇佑的,是大伙口中的「四叔」,年紀和師父相若,稍矮些,前額光禿。寺內有一口古井,無論寒冬盛暑,他把水桶垂下井裡,汲水擦拭光著的臂膀。最多的時間,他盤坐在正殿右後方、幾蓆榻榻米長寬的廂房奮筆書寫,這裡是他的起居室兼寫作坊。有一次,經過走道,探入窗戶,他迅即用手掌覆在寫滿密密麻麻的稿紙上。多年後某個冬夜,攜小兒看醫生,在他三哥的腳踏車店遇到「四叔」,穿著黃色布面夾克,現今只記得閒聊中他提到的幾個舊俄名家的名字:「托爾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想不到那是最後一次見到他。「四叔」就是李榮春。

李榮春寫作的背影。1985年6月,陳有仁攝於頭城開蘭東路。 (圖片提供/李榮春文學推廣工作室)

文壇耆老鍾肇政(1925-2020)生前曾多次撰文追憶李榮春,疼惜他 「埋沒草萊」、「最不遇」、「寂寂寞寞」,接受訪談時,更不時哽咽拭淚,真情流露。兩人的友情,萌芽於《文友通訊》。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鍾肇政於1957年4月23日發出「探路」的第一信。日後他回憶道:「它只能說是不像刊物的刊物,或者應該說根本就不是刊物的東西。每期兩張白報紙,還是用刻鋼板、油印的方式印出來的。其所以稱為通訊,乃因採取私函形式,上面只刊露一些各文友的動態、作品的寫作與發表情形,以及若干發言,名副其實,確實只是『通訊』而已。不過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尚屬白色恐怖的年代,文人動輒得咎,故而不得不用這種近乎韜晦的方式以求自保。」通訊裡,李榮春說自己還沒成家,職業是「擦腳踏車」,自我介紹欄更僅填了一個「無」。寥寥數語道盡自身際遇的「無話可說」、「無可如何」。第二信裡,他寫道:「我的一生為了寫作什麼都廢了。至今還沒有一個自立的基礎,生活一直依賴於人……為了三餐,將寶貴的時間幾乎都費在微賤的工作上。」窘困難堪,可想而知。

李榮春(右)與其侄,也是推動其文學的重要推手李鏡明醫師合影。時間約在1977年春節期間,攝於舊頭城國中(今頭城鎮公所址)校門口。 (圖片提供/李榮春文學推廣工作室)

至1958年9月9日最後一信止,《文友通訊》僅維持了一年四個月,共計十六回。成員有:陳火泉(1908-1999)、李榮春、鍾理和(1915-1960)、施翠峰(1925-2018)、鍾肇政、廖清秀(1927-2015)、許炳成(文心,1930-1987),加上許山木與楊紫江共九人。藉由《文友通訊》,李榮春與外頭的世界有了連結,獲得「友情」的慰藉,文友透過作品輪閱與評論,也收到技巧切磋與信心鼓舞的功效。

李榮春,1914年12月28日生於宜蘭頭城,父母生下五男二女,還收養了四個童養媳,榮春為四男。小時候,因模仿鄰居小孩說話結結巴巴的語調,竟成輕度口吃,曾到日本東京接受矯正。頭圍公學校畢業後,續入私塾習漢文兩年,並自修英、日文。

1938年4月,台灣總督府招募「農業義勇團」,榮春應徵為「軍農夫」(「鍬の勇士」),前往中國開墾農場,供應日本皇軍菜蔬;1939年秋,除役返台。1940年5月,二度赴對岸,到南京幫忙朋友經營洋行;未幾,洋行歇業;榮春隨在上海認識的女子張芝香,回其家鄉紹興王壇居住。李榮春的「大陸經驗」,不僅是日後寫作的素材,更形塑了他的創作觀與寫作態度。他說道:「我要把這一切身歷其境的事實,親自見聞的故事,忠實地記錄下來……也許由於我的半生東飄西蕩創巨痛深,我的腦子早就消失了幻想,所以我一向反對無中生有的構想,因此,拙作的內容,不管是非善惡,我都取自真實故事之中,也曾放進了我的熱情與良心,把它們寫了出來。」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進駐台灣。1946年5月,李榮春回到台灣,「一身襤褸,兩口大皮箱裡盡是寫作資料和書籍」,他婉拒婚姻,回絕固定的工作;寧願打零工,「他要把時間留給寫作。」1953年,李榮春的長篇小說處女作《祖國與同胞》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稿費獎助金一萬六千元,創該會最高獎額紀錄,鍾肇政驚呼此乃「轟動文壇」的大事。孰知《祖國與同胞》並未能使李榮春一躍龍門;甚且招來負債的厄運。事情的原委是,李榮春費了近兩年,把原稿再三斟酌增刪,於1956年1月用稿費加上向兄長的借款,將《祖國與同胞》前三分之一、約二十二萬字的文稿出版一千本;但卻滯銷慘賠,李榮春自述道:「為了出版那本書,我負了一筆債。書印成後,我被迫以低於成本達一元多的價請書商經銷。沒料書竟祇賣掉了全數的五分之一左右。如今,它們堆置在工具房一角,聽任蟲蛀霉蝕……債主是家堂兄,腳踏車店老闆,於是我開始幫他擦拭腳踏車,一則以餬口,兼則以償債。」獲獎成了虛名,不僅換不來物質的實質回報;還落得「以工抵債」,真是情何以堪?

此時,李榮春結識對街的陳有仁。陳有仁生動地側寫道:「他曾經斷續在其二哥輾(碾)石工廠做搬運石頭工,更長期在其三哥腳踏車店擦車子,地點就是在頭城開蘭路上,也正是在我零售煤炭場的斜對面。這位令我心儀、而幾乎是踏破鐵鞋尋訪不著的作家,竟然就是我整天舉目就可以看到的那一個羅漢腳。」陳有仁後來在《台灣新生報》、「中央社」任事,藉職務之便,他為李榮春謀職、傳介作品,成了忘年之交。

1958年4月,經陳有仁、縣籍省議員郭雨新與鍾肇政的推薦,將李榮春安插進《公論報》(社長李萬居)資料室。機會終於降臨,李榮春一部約二十五萬字的「大書」《海角歸人》(原名《飄》),1959年10月7日開始在《公論報》副刊 「日月潭」連載(署名「覺黎」,2432期至2573期,1960年3月22日刊畢)。李榮春興奮地寫信告知「兩鍾」(鍾肇政與鍾理和),《海角歸人》「已在昨天」刊登的訊息。「窮」是李榮春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進《公論報》後,按理說每月應該有固定的薪俸;但鍾理和去世(1960年8月4日),他是向朋友周轉,才能奉上奠儀的。有人提到《海角歸人》是榮春「為報答社方知遇之情,主動提供不支稿酬連載」,真是「匪夷所思」,也難怪他「想買一部書都很不容易」。

當《海角歸人》在《公論報》連載之際,李榮春已著手另一部長篇小說《羅慶》(後更名《洋樓芳夢》)。李榮春本來信心滿滿地以為該作可再度獲 《公論報》採用連載;但終未見用。後轉投《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亦被退稿。時任該報的專欄作者方以直,也就是日後的散文大家王鼎鈞回了一封信:「李先生下工夫甚深,惟文詞才情似稍弱。李先生所屬稿子動輒數十萬言長篇創造。李先生的思想與創造,實非我敢輕與定評的。」婉轉的言詞 ,約略透露出作品和時潮的扞格。

1961年初,李榮春離開《公論報》,先到某廢鐵壓擠廠做搬運工人,約三個月後返頭城。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李榮春常親近鎮上天主堂的神父,研習天主教義,甚且計畫進神學院,畢業後當神父傳道;但卻「臨陣脫逃」,避到瑞芳台灣電力公司深澳火力發電廠工作,他的侄子李鏡明醫師解讀是他口吃的心理障礙,使他沒有信心在眾人面前開口宣教,因而選擇抗拒、逃避。未幾,轉回頭城,長期蝸居「募善堂」。從此,李榮春隱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980年鍾肇政「再找著」了他。在給鍾肇政的信裡,榮春寫道:「時間過得真快,當時文友聚會,一晃已是過了二十多年了……經常在報上一見大作,必先拜讀為快,一字一句地細細咀嚼著……無疑偶爾你也會想起我來的,雖然我是這樣隱晦而微不足道,不過,你是看不見、聽不見我的一點什麼聲息的……我只是對自己愈自愧無地了,因此我便自行跟你們斷絕一切的聯繫,我深深地躲藏在自己的暗角裡,我只希望這樣悄悄地、沉默地過去……你問我到底有什麼作品問世……可是我究竟是這樣差勁,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依然沒有什麼足以表現的成績。」渴慕兼自棄的複雜情愫,充塞字裡行間。相較於陳火泉、「兩鍾」所得到的盛名,也難怪榮春的「落寞」了。

他也曾整理出一部三十多萬言的舊稿,參加《自立晚報》「百萬小說徵文」,結果連初審都沒通過。他「自慚形穢」地告訴肇政:「實際(上)我根本就說不上有什麼作品。然而既然走上這一條路,蹧(糟)蹋了自己這一生,無論如何總希望能寫出一點像樣的東西。事實如何,到底還是不可知。」信末,他發出了浩歎:「畢生辛苦,總算終於寫下這一點東西。」

此後,「台北市宜蘭縣同鄉會」發行的會刊《蘭陽》,成為李榮春作品最後唯一的出路。在該刊陸續刊載的〈歸寧〉、〈中秋節〉、〈中秋夜〉,都是他著手中的長篇創作其中的某段落,自認「每篇的內容與主題是一貫的,具有嚴密的統一性的」。可知他還沒放棄初心,而且是磅礡大幅的長篇創作。

去世前一個月,作家李潼(賴西安)與李鏡明,偕同李榮春到他生活歷程及作品中的場景,攝取照片數十幀,拄著拐杖的榮春,老矣!衰矣!1994年1月31日,李榮春去世,終年八十一歲,家屬整理遺物,檢出龐大文稿,近三百萬言。這位「積欠前世文字債,今生來償還」、「頭殼壞去的孤獨羅漢腳」,終究引起各方矚目:籌組「李榮春文學獎助會」、製作「李榮春特輯」、更有將《祖國與同胞》定位為「大河小說」者,李榮春地下有知,當可稍解鬱鬱。2002年12月31日,晨星出版社由彭瑞金主編,將李榮春全部文稿及來往書信、作品評論等結集出版《李榮春全集》。2009年,「李榮春文學館」正式揭牌,開放各界參觀,館內陳列李榮春影像手稿、寫作地景,標誌李榮春堅持文學理想奮進不懈的一生。

「募善堂」因年久剝蝕,拆除重建,更名「善慧寺」。師父、「四叔」往生了,我們那群也各奔西東,難得聚攏。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