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吳晟/適地適種

2023/04/21 05:30

圖◎黃子欽

◎吳晟 圖◎黃子欽

我在〈開闊歷史視野──東華大學王鴻濬教授著作《花蓮林業三部曲》閱讀心得札記〉一文中,如此敘述:

大約2005年吧,我和妻退休後,首次搭阿里山森林小火車去奮起湖,上車不久,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男士,帶領一群女生坐到我們對面。火車行進中,他扶著手把站起來,對這群女生導覽,大意是說:日本政府把阿里山珍貴的檜木砍光光,運去日本,直到我們的政府來了,才開始補種。

想不到這一番「導覽」,激起了這群女生的愛國心,群情激憤,齊聲喊道:可惡,我們去日本把它搶回來。

喊聲嚇了我一跳。我很冒昧地對這位男士說話:不好意思,請問你這樣的導覽正確嗎?

這位男士理直氣壯地回我:沒錯啊,這是我昨天剛從官方網頁得來的資訊呀!我很疑惑,我們的「官方」都是這樣「簡略」地教育民眾嗎?

從此我的演講中,又多了這一題「問卷調查」,毫無例外,每次問卷結果,滿場聽眾的回應,以沉默居多,少數回答:日本;極少聽到「國民政府」的答案。

2019年,在網路上看了一支美美的影片,名為「花漾四季阿里山」,其中有一段「旁白」(逐字稿)如下:「日本政府為了開發阿里山豐富的檜木資源……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後,源源不絕的林木便大量運下山來。一直到台灣光復,政府為了保護森林資源,逐步停止伐木作業,將阿里山轉變為國家森林遊樂區,這些年來,在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的努力經營下,阿里山已成為國寶級的旅遊景點。

這真是巧妙的「刪去法」的歷史敘述,巧妙避開國民政府大砍伐的史實。我查問之下,才知這支影片是阿里山林管單位所製作,提供給很多媒體播放,包括官方的「央廣」,流傳甚廣,影響十分普及。

事實上,1949年之後,國民政府接收林業資源,沿用日治時代的基礎,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為理由,砍伐檜木林外銷賺外匯,砍伐闊葉林供應造紙原料,不分母樹林、水源林、保安林,林班道深入再深入,路開到哪裡,樹就砍伐到哪裡,1950至1970,延續到1980年代,正是台灣山林大劫難的時代。

公家單位的採伐數據,明確顯示(不包括放任盜伐的數量),國民政府在林木砍伐工程的「效率」,遠遠超過日治時代許多倍。

台灣政權多番更迭,歷史記憶一再被迫斷裂、嫁接、置換、竄改,而多紛擾;台灣民風普遍重現實、輕史實,國民政府來台,教育政策、文化宣揚,嚴重忽略、甚至背棄台灣史,尤其自然環境史、本土生態觀,更是匱乏。

整體台灣社會,喜歡關注各種人際網絡、政治勢力的起落跌宕,計較現實利害關係,對於生活周遭大自然環境的變動,卻相當無知無感無覺。

大約1970、80年代,台灣工商經濟「起飛」,邁向小康富裕,現代化民生設備逐漸普遍,自然環境則付出莫大代價。繼山林大浩劫之後,平原上的大樹、海岸的防風林,也快速砍伐得所剩無幾。「園藝景觀工程」開始興起,成為「建設經費」必要編列的重要項目之一。

所謂的景觀工程,除了水泥「建設」,簡而言之稱為綠美化;更簡化而言,就是種植花草樹木。

真正很無奈、很可悲,台灣人民長期浸染在殖民文化的薰陶,自主意識非常薄弱,絕大多數園藝景觀設計,非但景觀偏愛歐洲童話故事等等外來文化的意象(例如:玻璃鞋大教堂);植栽更是很少就地取材,種植台灣原生本土植物,反而捨近求遠,大量引進外來物種,順應、或者說引領大眾盲目崇尚東洋風情、歐洲風情……在淺薄的媒體報導推波助瀾下炒作,造成風潮,一窩蜂流行,一時追逐這種豔麗花樹、一時瘋迷那種「祕境」……

我見識過最離譜的例子,在海風強勁、夏季炙熱的西濱公路,沿路設置水泥花台,種植櫻花,我追蹤調查,早就不見樹不見花,只剩花台(目前還在);我曾擔任台中市政府「植栽樹木委員會」諮詢委員,某次去西海岸鄉鎮學校輔導校園綠美化,我建議種毛柿、榕樹、山欖等適應海岸生態的植物,校長竟然執意要種櫻花。我真疑惑,「適地適種」這不是很基本的生態常識嗎?

原生植物是指在某一地區,經過漫長時間的自然演化,已適應當地地質、土壤、水文、溫度、濕度及氣候,具有較強的抗禦病蟲害能力,和當地生態系共存共榮,一起生長,形成群落,可提供鳥類、昆蟲等野生動物較多食物及隱蔽棲所。

原生植物具有當地特色。有人文故事、歷史情感,可以強化本土意識、鄉土景致、鄉土美學。

即便從實用價值而言,原生植物常與住民生活所需息息相關;例如無患子果實可製作肥皂、樟樹可做樟腦、烏心石可做砧板、台灣櫸木、苦楝、九芎,榔榆、紅楠……不只樹形優美,皆是樹齡長的上等木材……大多堅韌,具有深根性,抗風、耐旱,可增加土壤儲水、發揮水土保持的功能。

台灣原生樹種的特性,長得慢,卻質地堅硬、強韌,樹齡愈大價值愈高,台灣淺山、屯區、海岸,各地適宜生長、種植的優良植物太多太多了,幼苗取得容易又便宜。我們的園藝商,卻為了貪得商業利益,討好粗俗的「大眾美學」, 輕賤本土,崇尚外來,一波又一波引進、炒作、帶動流行,對本土生態系的衝擊,造成無可估計的危害。

外來物種是指在某一地區原來不存在,經由人為故意或偶然途徑而引入的物種。

外來物種,尤其是強勢入侵種,不只排他性強,壓迫本土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喧賓奪主,驅逐在地「良善」物種,導致生存危機,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平衡;當人們有所「驚覺」,已無盡泛濫、蔓延,「請神容易送神難」,不可收拾。

台灣數十年來,一波又一波,多重因素造成外來物種的危害,明顯例子舉不勝舉。

從「綠色殺手」小花蔓澤蘭、銀合歡、毒草銀膠菊,到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公布的世界百大惡性入侵物種:南美蟛蜞菊、刺軸含羞草(美洲含羞草)……以及以賞花為旅遊目標興起的顯花植物群,鳳凰木、木棉、吉貝棉、羊蹄甲、豔紫荊、阿勃勒,藍花楹,櫻花,到黃金風鈴木,遍布人行道,公路,各種園區,各級學校校園……輪番炒作。

動物方面,從金寶螺(福壽螺)占領水稻田、灌溉溝渠,全面取代農家傳統可食的田螺;南投日月潭魚虎,大量掠食曲腰魚、奇力魚,並已肆虐台南曾文水庫、虎頭埤水庫等湖泊;身姿強悍的泰國八哥(連我家庭院都大批出現,昂首闊步、驅逐雀鳥)……

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種,無盡泛濫。最可怕的是,台灣社會毫無警覺、毫不設防,還是一窩蜂,趨之若鶩。

觀念引導行為,思維主宰我們的價值觀。就像我們所看見的台灣文化,被太多殖民國文化、大中華文化、異國風情所迷惑,模糊了、扭曲了、喪失了台灣主體意識,失去自我的面貌。不自覺地忽視,乃至輕賤台灣本土物種。

我常以「欣賞別人,看重自己」與人相互勉勵。

2022年,農委會林務局出版一冊《原景綠境: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手冊》,篩選出二百二十七種具有景觀價值潛力的台灣原生植物,可做參考。有一段說:「原生植物的推廣與應用,涉及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從產業上游育種培苗,延續到終端景觀設計應用,乃至於社會大眾深耕社區及教育推廣,都要扣合著環境生態永續的議題,以完整產業鏈結。」

國人必須趕快補足基本的生態知識,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意識,才能真正了解台灣物種的重要性,進而懂得欣賞與愛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