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國際藝聞】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大展 「立體主義──美的革命」
德勞內1912年作品〈巴黎市〉。(京都市京瓷美術館提供)
文/林昱晴
畢卡索與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之間的交流,催生了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藝術運動──立體主義,布拉克將他與畢卡索彼此切磋的關係,視為「如同登山繩般緊密相繫」。立體主義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方式徹底改變了西方藝術的觀點與視角,不同於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它從未以「宣言」的形式提出論述,藝術家們也未採取任何政治立場。一如印象派與野獸派,立體主義的標籤來自於評論家的貶抑批評,而立體主義之名則是源自喬治.布拉克受到塞尚影響,而創作於1908年的風景畫,評論家路易斯.沃塞勒(Louis Vauxcelles)將那些高度抽象作品中的幾何形式構圖稱為「立方體」。
立體主義抗拒「藝術應該複製自然、模仿現實」的定見,也摒棄了傳統的單點透視、縱深與陰影的表現,將簡化並碎解成幾何形狀的物體,重新排列在不具視覺深度的平淺空間內,強調畫布的平面性,開啟視覺表達的全新可能。京都市京瓷美術館至7月7日舉辦「立體主義──美的革命」展覽,呈現借展自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約140件作品,是50年來日本境內首見的立體主義大展。布拉克受到畢卡索〈亞維儂少女〉啟發而創作的〈女子裸像〉,以及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的巨幅〈巴黎市〉,都是難得一見之作。
喬治.布拉克1908年作品〈女子裸像〉。(京都市京瓷美術館提供)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