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重讀「571工程紀要」的感想 下

2009/07/22 06:00

◎王丹

「571工程紀要」對毛澤東的政治手腕和政治人格的刻畫卻極為深刻生動。沒有對毛澤東的刻骨銘心的認識與了解,是無法做出如此一針見血的高速濃縮的描寫。也只有曾經與毛澤東共事過幾十年的人,才能有這樣的認識。這篇論述,如果說僅僅是出自於年輕而沒有就近觀察毛澤東的機會的林立果,很難令人相信。只有林彪,才有可能得出這樣精闢的結論。即使林彪沒有親自參與「紀要」的撰寫,但是這樣的評價,也顯然是在林彪的想法的影響下出籠的。對毛澤東本人這樣的認識,黨內顯然不可能只有林彪一個人,但是能夠如此清晰地加以總結並表達出來,目前看到的史料只有林彪一人。林彪這樣的眼光,以及他對毛的清晰認識,毛澤東本人不可能不了解,這樣的助手放在身邊,毛澤東當然寢食難安。相互的了解,這也許就是毛林最後決裂的原因之一。

「紀要」不僅在對毛澤東的分析上有精到的見解,而且對於文革期間中國的社會現狀也做出了深刻的分析。「紀要」指出:「十多年來,國民經濟停滯不前,群眾和基層幹部,部隊中下幹部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不滿情緒日益增長,敢怒而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青年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等於變相勞改。紅衛兵初期受騙被利用,充當炮灰,後期被壓制變成了替罪羔羊。機關幹部被精簡,上五七幹校等於變相失業。工人(特別是青年工人)工資被凍結,等於變相受剝削。」「紀要」還鮮明地指出了文革期間中國社會的性質:「他們的社會主義實質上是社會法西斯主義」。應當說,對於文革的這種認識,在1971年絕對是先知先覺,當時即使在社會上,對於文革本身的認識能夠這樣清楚的也沒有多少。這些認識到了粉碎四人幫之後,成為耳熟能詳的說法,其中很多描述,即使在中共官方的國史,包括《關於歷史問題的若干決議》中都可以見到,但是「571工程紀要」仍然做為所謂「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犯罪證據,這種自相矛盾真是一種歷史的諷刺。

重讀「571工程紀要」,在感慨之餘,做為歷史的研究者,我們也不能不有兩個疑問:

第一、1972年1月14日,這份文件連同其他很多與所謂「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材料一起,由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到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各大軍區,各省軍區,各野戰軍黨委,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黨委,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領導小組,黨的核心小組,有資格看到這份「紀要」的中共黨員幹部達三十萬人。值得探究的是,這些人看到「紀要」中原來他們的「副統帥」對毛澤東、對文革的這些看法之後,內心有何感想?是否也會引起共鳴?

第二、林彪對毛澤東本人能有這樣的清晰認知,中共黨內部不可能只有他一人。那些跟毛澤東一起共事幾十年的中共高層領導,不可能不對林彪的看法在內心深處有所共鳴。問題是:帶著如此清晰的認識,仍舊對毛澤東的做法堅決擁護,或者沉默應對,這些毛澤東的同事,在某種程度上算不算毛澤東的最新的共謀?共謀的程度又是如何?

重讀「紀要」,同時也是重讀「文革」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共的國家機器呈現出「共犯結構」的特點。如果批判「文革」,最後變成只是對毛澤東個人的批判,恐怕會使得歷史淺薄化,而無助於我們的反思的深入。如果我們的反思不深入到中共這個集團中的其他人的角色,甚至不深入到每一個參與者這樣的層次,這樣的反思也無法為未來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這就是我重讀「571工程紀要」的一點感想。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