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絕版的聲音 城市與記憶> 寂靜之城

2010/02/07 06:00

<絕版的聲音 城市與記憶>寂靜之城

◎李志銘 圖◎顏寧儀

只要是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必定產生波幅震動(哪怕再如何輕微)。一旦出現震動,相對就會有聲音存在。徒手敲擊物體得出的回聲,我們便能「聽」出距離、深度、材質、熟度甚至含水量。聲音往往可以穿透物體表面,讓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現身。

生存在眾聲喧譁的21世紀全球化台灣當下,這時代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片段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以致幾乎忘卻了所謂「真正的聲音」其實是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

早在19世紀西方現代物理學問世之前,不論是聲音(sound)或噪音(noise),它那以音波構成無視覺方向性、四處擴散的神祕特質,曾屢屢引發人們萌生渴望駕馭聲波「傳音入密」的玄妙想像。另外在空間與權力的互連關係上,聲音更展露了視覺形態「從集中到擴散」的純粹性。

以眼睛「聆聽」影像

最近幾年台灣網路上不斷輾轉流傳著一張極具爭議性的「台北人的台灣地圖」,外觀看來像極了從首都核心向外漸層擴散的水面波紋圖,主要用來影射台北人看不見也聽不到城市以外的自大與無知。這樣的地圖語言無疑充滿了現實反諷與戲謔,可相對來說卻也具體透露出其間隱含的高度聲音意識。

倘若以「噪音程度」為指標,針對台灣各大城市進行比較,從「噪」到「靜」的兩極之間逐一排行表列。要說哪裡是全台灣噪音問題最嚴重的「喧囂城市」榜首?我想,絕大多數人們根本用不著去看實際統計數據,也都能猜到最後得出結果毫無疑問地必定是台北。

如此令許多人感到又愛又恨眾聲喧譁的現代台北城市,很難想像它完全消音時的「失聲」樣貌。

就以六○年代台灣導演白景瑞初次執導拍攝紀錄片《台北之晨》而言,便難能僅見這麼一大片聲音段落上的空白。

因為沒有聲音,每個人對於聲音的解讀便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因為寂靜,我們反而更能真切體驗自身的存在。當我初看2008年台北電影節首度公開播映白景瑞的《台北之晨》這部短短二十分鐘全無任何旁白及對話的實驗短片,乍見之下總覺得世界像少了影子般,恍惚中既感有些熟悉又陌生,而待浮躁心境漸穩之後,則彷彿愈能感受一股超脫於聽覺感官以外的生命韻律確實存乎於此。

正如觀看默片時處在幽暗封閉的闇啞空間內,由於放映聲部內容的大量留白,觀眾僅能以眼睛「聆聽」影像,矚視著片中不斷流逝轉換的畫面場景,人的記憶與想像力自會主動幫你填補那「聽不見的聲音」。

鏡頭下,昔日七跨鐵構的舊台北橋從夜色朦朧裡透著晨曦曙光依稀現身,從橋面一路望見大街上滿是三輪板車與單車鐵馬怡然往來穿梭著,各式各樣的晨間運動場景一一呈現,那是早期尚未沾染過多商業世俗習氣、猶然看不見今日人車喧囂鼎沸而帶有些生澀靦腆的老台北面貌。

十八歲時以流亡學生身分來台就讀省立師範學院外文系、三十四歲(1964年)甫從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學成歸國的白景瑞,當年進入中影公司率先拍攝此一黑白紀錄片《台北之晨》雖僅只留下了一幕幕沉默的城市映畫,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卻能夠在爾後公開出版「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系列(2006年,同喜文化公司)彙編資料當中清楚看見他為這部片子詳實標記下每一分段畫面各自搭配聲響音效的分鏡手稿。即使影片最終沒能配上任何聲音,觀看者依然仍可透過文字編派想像著六○年代台北特有的生活節奏與城市音景(soundscape)。

這座城市,聽上去很美妙。

令人震懾的靜默之聲

無聲,但充滿節奏感的城市畫面,讓我隱約聯想起上世紀三○年代中國作家蔣彝(1903-1977)流落英倫異鄉期間以勾畫寂靜山林抒發苦境鬱悶的暗喻筆名「啞行者」(Silent Traveller)。表面聽似無言,細看裡頭內容卻是千言萬語難以道盡。

於此,我頗感好奇地參照瀏覽白景瑞在《台北之晨》腳本筆記裡逐一標示的聲音場景:舉凡拼裝車的馬達聲、送報童的腳踏車鈴聲、火車鳴笛聲、京戲學校吊嗓子、小吃叫賣聲、市場人群嘈雜聲、校園晨操聲、三輪車聲、打字機聲、電報聲、手工業打鐵聲、一女中公園學生的自修朗讀等。這些聲音,做為一種關注城市的聽覺路徑,它們其中有些迄今依舊存在,但有更多部份(比如打字機聲、電報聲)卻早已化做消逝不復聽聞的歷史記憶了。

20世紀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uskind,1949-)曾在小說《香水》劇情裡描述一位具備嗅覺異稟而迷戀「氣味」到了極致的主角葛奴乙,當他有生之年第一次離開那暗無天日的皮革工廠前往城裡送貨時,走入市集人群的他僅憑嗅聞一口遠方飄來的空氣,便能得知遠方花、草、樹、木等景物,城內城外所有物品散發的眾多氣味讓他貪婪地探索著人世間豐饒的嗅覺地景。

相較於徐四金筆下專注描摹以氣味做為人間主宰的奇想世界,四十多年前白景瑞領著錄音機組人員沿街收錄卻始終未曾讓觀眾聽聞影片裡的台北城市氣息,於今看來竟也有另一種透過純粹影像元素來想像聽覺世界充滿了節奏與旋律的聯感(synesthesea)趣味。

平常鼓躁轟響的日子裡,人往往只會選擇性地聽到他想要聽到的聲音。但是,當人閉上眼睛時,便會開始接收到許多平常聽不到的敏銳聲響。而最讓人震懾的聲音,其實是靜默。●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