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Speaking of Books說書】 書店萬歲

2011/11/20 06:00

「博得」開始清倉大拍賣後,書店內滿目瘡痍,看起來像是被打劫後的場景。

文.攝影◎鍾芳玲

世界最長壽的古書店「莎樂倫」在今年歡慶開店兩百五十年。

今年5月下旬我剛由舊金山抵達倫敦,幾天之內當地各大報相繼刊登了一則令我側目的書業訊息──英國HMV娛樂集團宣布以五千三百萬英鎊把旗下擁有的連鎖書店「水石」(Waterstone’s Books)賣給了俄國富商亞歷山大.瑪慕特(Alexander Mamut)主導的投資公司。「水石」在英國與愛爾蘭有近三百家門市、四千五百名員工,是英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想當年(1998)HMV可是以三億英鎊收購,而今卻落得以不到原價的百分之二十出讓。一如全世界多數的大型連鎖書店,「水石」這些年面臨了網路書店與電子書的衝擊,經營極為艱難,HMV做出如此壯士斷腕的決定,並不讓人意外。蘇聯解體後,蘇俄的經濟發展猛進,造就不少億萬富翁,其中不少人對英國文化有好感,有些更在此置產、定居,前兩年另一位俄國富商,正巧也名亞歷山大(亞歷山大.雷布狄夫;Alexander Lebedev)才收購了英國的幾家報社,因此買家是俄國人並不足為奇。這則新聞真正讓我驚訝、興奮、甚至引發一連串問號的是,「水石」的新買主瑪慕特同時發布任聘「東特書店」(Daunt Books)的創辦人詹姆士.東特(James Daunt)為總經理。

「水石書店」是英國最大的一家連鎖書店,圖中所見是位於倫敦皮卡迪里大道的旗艦店。

不媚俗的秀逸書店

此棟建築位於史丹佛大學附近,其前身是一家老戲院,約二十年前被改裝成「博得書店」,如此有特色的組合已成了歷史。

東特的大名我早已久聞,此君自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在JP摩根公司當了四年的投資銀行家,早早就從金融業退休,1990年二十六歲的東特取得二十五萬英鎊的融資,以自己的姓氏在倫敦市中心的美麗樂邦區(Marylebone)的美麗樂邦大街(Marylebone High Street)83號開了一間精緻的書店,從營業之初,此店就常被各路媒體、旅遊書以及廣大群眾推選為倫敦、甚至全世界最美的書店之一。這棟1912年的愛德華風格建築物,外觀簡約樸實,沒有維多利亞時代建築的繁複裝飾,但只要走入店內,旋即被一股溫暖、豐富的感覺包圍,棕褐色橡木書架配著屋頂整片天窗與環繞的空中迴廊,William Morris設計的圖案隨處可見,視覺上就是一大享受。值得一提的是,這棟建築曾經是英國赫赫有名的古書店Francis Edwards所在處,室內結構與規畫當初就是以書店為設計考量。

「東特書店」的總店被譽為世界最美、最具啟發性的書店之一。

但「東特書店」最讓人稱道的並非僅硬體之美,而是店內的書多半依照地域或國別來分類,不像一般書店以主題來分。例如在法國這一區,既有與法國相關的旅遊書、歷史書、烹飪書,也有法國哲學家沙特、狄波娃的作品,以及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等文人的小說,英國作家彼得.梅爾(Peter Mayle)所寫的《山居歲月──普羅旺斯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自然也在內。東特本人酷愛到世界各國旅行、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與文化,如此分類反映了他的閱讀方式,也讓書店獨樹一格,並被媒體推崇為最具啟發性的書店(most inspiring bookshop)。

英國的出版社與書店在1900年時締定了「書籍定價協議」(Net Book Agreement),規範書籍零售的價格必須是固定的,書店不可私自打折。這項協議維繫了近百年,在1997年時徹底瓦解,自此大型連鎖書店與超商賣場開始削價競爭,造成許多獨立書店紛紛不支倒閉,據統計到2009年止,共有五百家關閉。遍地哀鴻的情況下,宛如奇蹟般,始終嚴守不打折的「東特書店」卻能屹立不搖,甚至從2001年起陸續開了五家分店。每家「東特書店」的面積雖不算大,內部裝潢都極為典雅,他們陳列的書多半不是一般連鎖書店媚俗的暢銷書,由於六家書店全位於倫敦較富裕的地區,附近的居民大都是中上階級,他們注重購書的環境與品質,也很自豪住家附近有這麼間迷人的書店,因此樂於在此消費,並不會斤斤計較書的折扣,據聞亞歷山大.瑪慕特是「東特書店」迷,經常光顧荷蘭公園(Holland Park)分店,他先前即與東特相識,買下「水石」的前提是東特得當總經理,他希望東特能把「水石」經營得像他的書店般有風格。

出版社、作家、讀者無不希望「水石」能有新氣象,如此一個有數百家的全國性連鎖店,與「東特」這個僅在倫敦特定區有六家門面的迷你連鎖店,無論在顧客訴求與組織運作上顯然有極大的差別。秀逸小書店「東特」的經驗是否能成功移植到「水石」?或者東特能提出什麼其他更睿智的拯救方案?還有,「水石」新任擁有者瑪慕特的容忍底線又在哪裡?這些都是社會大眾與觀察家心中的疑問,但也只有等待時間來回答。

連鎖書店的輓歌

與「水石」相比,美國的第二大連鎖書店「博得」(Borders Books)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博得」在全盛時期,曾擁有一千兩百多家的店面、三萬五千名員工,版圖甚至擴張至新加坡、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成了國際性的連鎖店,聲勢一度超過老大哥「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但2007年開始,他們年年出現赤字,接著不斷傳出經營困難,今年初更是拖欠諸多出版社、供應商的款項與店面租金;2月份,「博得」已向聯邦法院訴請破產保護,以進行重整,企圖開源節流,他們因而陸續裁員並處理掉不少賠錢的店面,另一方面也積極尋求買主。4月份,我經常光顧的兩家市中心「博得」已經關閉,舊金山僅存的一家分店是在偏遠的史東城購物商場。7月21日我的電子郵箱收到了一封「博得」末代CEO給顧客的信,正式宣告剩餘的三百九十九家書店將全面結束營業,並從次日開始清倉大拍賣。收到信一星期後,我帶著尚有餘額的書店禮物卡到史東城購物商場的「博得」,這也是舊金山最後僅存的一家全國性大型連鎖書店(第一大的「邦諾書店」早在去年底關閉了舊金山唯一的分店)。一進店中,只見櫃台前大排長龍,已經很久不曾在書店看到這麼多人結帳了,多數人和我一樣是來進行最後的消費。諷刺的是,如此看似蓬勃的生氣卻是輓歌響起的前奏曲。

創立於1971年的「博得」,一開始其實是路易斯與湯姆.博得兄弟(Louis & Tom Borders)在他們的母校密西根大學所在的小城安納堡(Ann Arbor)開的一家書店,之後二十年逐漸發展成一個優質的小型連鎖書店,每家店各有特色。他們在1985年率先把時髦的咖啡座和寬敞的書店空間結合,同時大量辦活動,讓書店成為一種新的休閒場所。「博得」還聘請愛書人任職,那時想成為他們的店員,還得要通過考試呢!這也是西方「超級書店」原型的起始,爾後引發了其他書店的效法。我是1991年在費城與「博得」有了第一次美好的接觸,並因而興起了以書店為書寫主題的念頭,當初驚喜的感覺一直還留在記憶中。1992年大型日用品零售連鎖超商Kmart集團據稱以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另一說為兩億美元)高價買下當時僅有二十一家店的「博得」,與早先他們收購的另一個「華登書店」(Waldenbooks)體系合併;1995年股票上市,書店一步步擴張,當整個連鎖書店變成了巨人後,決策集中在總公司少數幾人,每家店因而喪失了個性與活力,以往的考試制度早已不存,人員與書種的素質逐年下降,書店的吸引力自然相對減低,原本對「博得」情深的顧客也開始薄情。這其中還加上管理階層頻頻走馬換將、「亞馬遜」興起、過度擴張、把自己的網站讓「亞馬遜」經營了七年(2001-2008)、錯失電子商務先機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博得」由盛轉衰而亡的原因。

書店是城市的禮物

在這波連鎖書店告急、消逝之際,卻有幾則新聞讓人欣慰。美國華盛頓特區備受推崇的獨立書店「政治與散文」(Politics & Prose Bookstore)從去年兩位七十四歲的年邁創辦人宣布要退休後,一堆人競標打算買下此書店,他們共通的願望是保有這個重要的地標書店;經過原店主審慎評估後,今年3月圈選了一對曾在華盛頓郵報擔任記者與編輯的夫妻做為書店的繼任者。另外,以小說《美聲俘虜》(Bel Canto)獲得美國筆會/福克納獎、英國柑橘獎的暢銷女作家安.帕契特(Ann Patchett),本月16日剛剛在她的居住地田納西州的納許維爾市(Nashville)開了一家獨立書店,帕契特對媒體表示:「我把開書店視為給這個城市的禮物、視為一種慈善貢獻,而非一種投資或明智的生意操作,這全因我熱愛納許維爾市、又不想住在一個沒有書店的城市。」

整體書業的變遷就像人生一樣難以預測,20世紀末英美盛行的大型連鎖書店曾終結了許多小書店,但「亞馬遜」在本世紀初成了交易的熱門管道後,實體書店一律遭殃,企業化的大型連鎖書店尤其飽受衝擊,小書店因理想性、自主性、靈活度皆較高,反而有較大的存活空間。無論風水如何輪流轉,我們應當無須憂慮實體書店會從地球上消失,因為這個世上永遠有人愛逛書店,也永遠有人愛開書店。就在今年,全世界最長壽的古書店「莎樂倫」(Sotheran’s) 於倫敦歡慶開店兩百五十年,這讓人不禁想高呼:「書店萬歲、萬歲、萬萬歲!」●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