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福利加碼 催生才有效

2014/03/02 06:00

圖/王孟婷

台灣生育率低,經濟因素之外,大環境也有很大影響,為了不讓社會愈來愈老齡化,政府生子誘因,還是得加加油啊……

圖/王孟婷

〈學學芬蘭吧〉從媽到爸 生養都有配套

文/Lisa(台南市)

目前台灣的獎勵生育政策,除「生育給付」由勞保或國民年金單位統一辦理外,其他的福利如:生育獎勵補助金、育兒津貼等,各縣市獎勵策略並不一致。

試想,如果是為了提高全台灣人口的增加數,怎麼不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制定的福利政策來施行呢?而且教育這件事,不是生了孩子就沒事,從孕前婦女的身心健康(如:孕期假、孕期課程……等),到孩子出生後的健康教育照料,從「生」到「育」,豈是短短的3年、5年內就可完結了事?每個孩子的一輩子就是國家的未來啊!若沒有一整個好的配套措施,缺乏安全感的人民怎麼還敢生育?

以北歐芬蘭的maternity grant為例,1937年開始的maternity grant政策(當時政府支付每位新生兒450芬蘭馬克,超過一個工人月薪的三分之一)。領取來的媽媽寶盒從盒子本身到內容物品,樣樣設計感與實用性兼具,而這還只是對準媽媽的眾多照護方式之一。芬蘭對準爸爸亦有相關的教育課程與福利措施,要知道準媽咪身心的健康跟準爸爸是密切相關的。此外,從幼托開始到國民教育系統的完整建置,更是完善社福制度的頂尖。

反思我們的獎勵生育與社福教育政策,就算無法一步到位,但至少一點一點的前進,在這個少子化的時代,我們才會願意生育,且樂於教養。

〈沒錢啥都別談〉經濟重擔 想多生也不敢

文/陳亭(台中市)

最近跟老公提起想生第三胎,卻被老公一口回絕,說沒錢,還要繳貸款,小孩上幼稚園也要花錢,只好斷了此念頭。

說來說去還是錢的問題,真心希望政府能在生育福利上推出適合的政策,減少父母在養育上經濟的負擔,例如幼兒園學費補助能降至3~4歲,或增加育嬰津貼、生育補助……等等。

不過老實說,這些年在生育福利的政策上,已比以前好太多了,有些單位還免費提供家長教養的課程,以及孩子在3歲以內的課程(如爬行、學步、說故事、DIY)和借玩具、書籍,對家長來說,節省不少費用。尤其對全職媽媽和保母來說,更是教養小孩的一大指南。

除了錢的問題,現代的人比較注重生活品質,不想生孩子,怕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政府可以多宣導至少生兩個小孩,甚至拍些兩個小小孩一起相處的宣導片,像我家的哥哥就常牽妹妹的手一塊跳舞、玩耍,連在外面散步,哥哥也吵著要牽妹妹的手。等孩子大一些,就會發現孩子會一起玩,也不用隨時要爸媽陪,這時爸媽反而比較輕鬆些。

〈看看新加坡〉買房有優惠 政府幫存錢

文/巫秉瑋(嘉義市)

新加坡提出的鼓勵生育計畫政策,相信會對台灣生育率的提升有所幫助。

新加坡政府針對新生兒父母有優先承購組屋(國民住宅)的權利;另外針對前兩胎的父母,每人也可獲6千星幣,若是第三、第四胎更可獲得8千星幣。

還有新加坡政府也為新生兒開設公積金保健儲蓄戶頭,每人有3千星幣,而這個保健儲蓄戶頭,在孩子6歲前,這對夫婦每次往這個帳戶存款,政府就為他們存入同樣數額的獎金,最高額度是每年一千星幣,所以在孩子就學前,就有一筆可觀的教育經費。

當然除了提供教養費外,如果能提供優質與價廉的24小時公有托育中心,廣設在台灣的每一個鄉鎮,並且能彈性配合父母工作時間的需求,相信更能提高年輕人生育的慾望。

〈生了沒人帶〉沒托育 沒生育

文/陳宏煇(新北市)

臺灣的生育率直直落,為了提高生育率,各縣市無不砸錢下猛藥,而大多數的縣市都是發紅包,有錢的一胎給兩萬元、沒錢的一胎給五千元,給錢既實際又能立即滿足生育所需費用,但這點錢根本不夠用,尤其是後續的醫療、教育和生活開銷才是大宗。

現在的家庭多屬雙薪小家庭,父母親都要工作,如果托育政策能夠廉價、健全和方便,相信年輕的夫妻才敢生、願意生。以我和內人都是上班族為例,每天早上六點半就要出門工作,但幼兒園又還沒有開,小孩子只能委託父母幫忙照顧,再加上公立的幼托機構根本擠不進去,而私立的幼托機構動輒上萬元,累積下來是筆不小的開銷。

要讓年輕人敢生也願意生,應該做好幼兒托顧,而政府除了廣設公托機構外,也應補助並協助私托機構改善設施及提升托顧人力,讓托顧能夠更便宜、更有保障,托顧時間能夠更有彈性,這樣民眾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也才願意生小孩。

〈從心態調整起〉全民達共識 孩子是國家資產

文/流浪貓(新北市)

很多縣市對於生育福利多半仍停留於金錢層次的思考。日前在網路上看到陳安儀所寫的文章「請感謝願意生孩子的人──從托嬰問題談起」深有同感。

她指出:「如果台灣的社會、企業、大眾觀念,仍然停留在『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孩子』,而非『你的孩子也是社會的資產』,那麼,台灣婦女的困境就永遠解決不了,生育率就永遠不可能提升。」

套用便利商店的台詞「全家就是你家」,我們要有「你的孩子就是國家的孩子」的心態,真心誠意地感謝並支持「願意生孩子的人」,將孩子視為國人共同的資產,讓在私人企業上班的人也能安心請育嬰假(包含父親),而不用擔心工作被搶走或遭同事白眼、提高育嬰假津貼補助的比例與時間。

甚至效法瑞典提供「父母臨時休假津貼」,讓父母在家中照顧病童時也不用擔心收入、「減時工作權」在孩子未滿18歲之前,父母可縮減25%工時等等。

當然,以上措施仍需要錢,而瑞典優渥的社會福利也來自高額稅收。但是,若沒有「你的孩子就是國家的孩子」的思維,台灣生育率的世界排名將依舊穩拿倒數第一。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