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我

2006/08/17 06:00

名家奏鳴曲
〈眼球全球化〉◎紀大偉

部落格和iPod,已經不再只是休閒玩具,而是許多人的民生必需品。如果回憶五年前的光景,就會驚覺,當時部落格和iPod還沒有攻占我們的生活,那麼,那年頭我們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去了?部落格和iPod雖然新,但是它們都建立在一種舊的概念上:對於「我」的追求。在整個二十世紀,只要人們不是活在戰亂凍餓的陰影之下(如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經濟起飛之前的台灣),人們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消費者,而消費者為了追求「自我」,就會忍不住掏錢出來。這裡說「忍不住」,是因為很多人乖乖付了錢,還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好事。

這裡說的自我,也可能化身為其他字眼,諸如「個性」、「my」、「獨一無二」等等。在各種消費層的服飾界,這些字眼已經操弄人心幾十年;同樣字眼,又在手機市場滾錢滾了十年,人們已經習慣去地攤(從台灣到紐約都一樣──說不定印度也是)挑選手機外殼、手機吊帶,以便和別人不一樣(也就是展示個性);同樣一串字眼,占據了電腦網路的主要入口網站,Yahoo出道多年一直強調「my」這個選項。部落格在台灣,本來叫「個人」新聞台;iPod讓人著迷主因之一,是人人可以建立自己的歌單。

部落格和iPod的推行者,一直強調這些玩意可以讓人建立自我──事實上,這些玩意就像百年來的其他消費品一樣,以建立自我之名,讓一個個零零落落的我,納入巨大的,無我的,體系之中。這些玩意雖然有一點個性,也同時沒有個性,異中有同(異,即個性),大同小異。

如果去和部落格格主和iPod使用者說他們沒有個性,他們八成都會惱火──畢竟他們都是個性的追求者。可是在「我」已經被賤賣百年之後,個性和無個性已經是一體兩面,我幾近無我。

其實「我」未必是好東西。「渾然忘我」是個美好境界,可見「我」並不好。它有點類似英文形容詞「unselfconscious」,「沒有--自——覺」,即「自然誠懇」。至於「self-conscious」,「自--覺」,反而不是好事:它形容一個人太在乎自己的小毛病(如,一直擔心別人看見自己新長出來的青春痘),弄得自己敏感,別人緊張。原來,如果少了我,反而比較快樂。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