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一座多元繽紛的花園 - 第十一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記錄 2之1

2015/11/15 06:00

圖◎達姆

時間:2015年10月12日下午2時30分

散文獎決審現場。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林文義、封德屏、陳列、張曼娟、劉克襄(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趙世勳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三百四十一件來稿,由黃崇凱、周昭翡、羅珊珊、凌性傑、蔡昀臻、王盛弘、吳鈞堯、劉梓潔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四篇作品進入複審。本屆開始,初審委員得以不限篇數,推薦心中認為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在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複審委員鍾怡雯、郝譽翔、王聰威,選出十七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推舉劉克襄為本次會議主席,各委員先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選重點。

陳列:十七篇作品裡,較佳者大概五、六篇,無論題材、關注角度、敘述方式,或是文字風格都滿不同的,是相當可喜的現象。有些文字很安靜,有些很熱鬧,像一座多元繽紛的花園。閱讀時會思考作者所想寫的東西為何,但最後還是會從他「怎麼說」做為選擇標準,包括文字鍛鍊、語法要求、結構經營,從整體去看作品是否能支撐他所想要表達的主題。主題不一定要嚴重的大事,可以透過獨到的發現,展現小小的趣味或美感。

張曼娟:閱讀這些散文時,帶給我的樂趣很多,大部分文字成熟,好些作者在選定一個主題之後,能完全達到他們的目標,不但給出具體的畫面,甚至有很好的開展性,無論是節奏感、取材鋪陳、結構都掌握得不錯。

封德屏:我比較重視文章整體結構跟題材,看作品的主題想表達的是什麼,頭尾是否貫穿。有些篇章讀到中間,會覺得作者好像忘記他想敘述的主題,產生偏離,但我跟張曼娟一樣,閱讀時其實是很享受的,也許最後揭曉名次時,會發現有很多老手參賽,因為文字都很熟練,而且很有經驗,儘管寫親情也會從不同題材切入。

林文義:我挑選出來的六篇,類型都不同,主要是希望能有不一樣的作品被看見。這一次參賽作品中,不只題材多樣,寫法也多采多姿、很有層次,我想這次應該會有很好的收穫。

劉克襄:從進入決選的十七篇中,能很輕易地分出領先群與非領先群,在領先群裡讀到的作品讓我很受驚嚇,或許確實有職業寫手參賽。閱讀時,我常常不知不覺被吸引進去、無法回首,這時就是評審跟寫作者之間的拉鋸戰──看會不會掉入他們的陷阱裡頭。另外在這十七篇中,讀到更多較接近小品式的長篇散文,整體讀來溫暖感覺多一些。

進行第一輪投票,評審決議各自圈選四篇。結果如下:

四票作品

〈孵化〉(林文義、封德屏、陳列、張曼娟)

〈我的蟻人父親〉(林文義、封德屏、張曼娟、劉克襄)

三票作品

〈蚵牙少年〉(封德屏、陳列、劉克襄)

〈祝你早日康復〉 (林文義、封德屏、張曼娟)

二票作品

〈綑綁〉(陳列、張曼娟)

一票作品

〈恐懼進行曲〉(劉克襄)

〈庫洛 返去啦!〉(陳列)

〈娘家〉(林文義)

〈牛犁〉(劉克襄)

○票作品

〈邊境〉、〈修行之路〉、〈外國醫生的白房子〉、〈稗草〉、〈趨光者〉、〈只是太熱了〉、〈門外漢〉、〈內山姑娘〉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接下來評審針對獲得一票以上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恐懼進行曲〉

劉克襄:這篇作品是十七篇中最不一樣的,描述恐懼。讀第一遍時還無法進入,但讀第二遍就融入他的敘述中了。作者的生活經驗很足夠,也把恐懼的經驗寫了出來,有一種特別的論述感,但我不特別堅持。

林文義:正因為它帶著論述,不免有宣教感。作者或許也是周夢蝶的忠實讀者,一直引用周公的東西。

封德屏:他把宗教詩歌、箴言夾雜進去,實與虛的對比效果不是很好。

〈庫洛 返去啦!〉

陳列:我很喜歡這一篇,情節非常簡單。文章中所敘述的時間相當短,從整理行李到搭車,最後將狗踹開等等情節,結構掌握精準。在這樣一個短時間的過程,從頭到尾容納許多題材:敘述庫洛的來歷,旁敲側擊出庫洛的聰明,以及跟牠之間的互動與感情交流,也觸及十六歲孩子不得不離開家鄉的情緒。文字口語化,不玩弄花樣,語氣很誠懇,感情內斂,甚至是壓抑的,不吐露任何情緒波動,完完全全把深情藏在文字底下,讀到後來令人想哭,非常動人,很有伊朗導演阿巴斯電影的單純感受,唯一的缺點就是文章一路逗點到底。我其實期望台灣的散文可以展現另一種書寫面貌,也許經驗不是那麼豐富,情節不是那麼精采曲折,但卻有帶著你往前走的魅力。

劉克襄:我並不覺得這篇的文字口語化,但覺得他的文字可以再精簡一些,將一些虛字,或是轉折語,如「所以、但是、反正」,再調整一下會更乾淨些,讓文章更內斂、有韻味一點。

張曼娟:我也很喜歡這篇。那些轉折會不會就是作者想要模擬十六歲少年的口語呢?

〈娘家〉

林文義:一般在文學獎裡讀到的家庭書寫都很雷同,但這一篇較為特別,發生在宜蘭,著重於女兒出嫁時,即將離家的心情,但我沒有特別堅持。

封德屏:他寫娘家跟婆家之間,沒有互相纏繞,反而感覺有點干擾,這部分可惜了。

〈牛犁〉

劉克襄:這是我看過寫黃牛寫得最令我感動的一篇,但是企圖心跟文字發展讀起來稍嫌鋪張,唯一享受的部分是讀到裡面的農業知識,其他則沒有特別感覺,我也不特別堅持。

林文義:有點像農委會製作的使用手冊,教導如何使用牛犁犁田的過程。

封德屏:很像《天工開物》對技藝的描寫,但有點冗長。

陳列:文字拙樸,細節中有重量感,只是在敘述農田工作時,文字顯得累贅笨重,缺乏條理。

兩票作品

〈綑綁〉

張曼娟:這是一篇具女性觀點而且充滿成長氣息的故事,題目訂得滿好的,最有趣的就是女主角在巧克力麵包跟草莓麵包之間做選擇的部分:本來她是喜歡巧克力麵包的,但因為看到有個男生在看她,儘管不喜歡草莓麵包,還是選了──她自己也被某些思維綑綁住。另外作者也提到,她明明是能跳很遠的,但老師卻讓她參加跳高比賽,充滿嘲諷性的巧妙安排,雖然在細寫自己身體的部分時,感覺稍稍危險,但最終還是很有美感的。

陳列:文字清澄如水,句法乾淨,娓娓道來很有層次條理,純粹敘述一些往事,有動作也有聲音,不裝腔作勢,敘述態度跟語氣都很誠懇,帶著你往前走,沒有特別要談什麼,讀的時候會讓你的心慢慢靜下來,好奇往後的發展。從一個小女生特別的生活經驗,擴大至後來她如何看世界,並且應付她的成長歲月,結尾很聰明,留下一些餘韻。「綑綁」二字有雙重意義,不單是她被橡皮筋勒到脖子的恐懼,也有在成長過程時對身體產生變化的恐懼,讀的時候一直跟著她的敘述走,很享受。

劉克襄:很輕很迷人,這篇我願意支持。

封德屏:我反而覺得這篇手法較像日本成長小說,用獵奇跟驚悚的筆調,讓讀者跟著微電影般的劇情走,產生強烈印象。有些部分讀來令人屏息,透過小說筆法製造一些尷尬和惡意,但結尾卻戛然而止,很像只是片段,我較不支持。

林文義:像是在讀日本小說的感覺,譬如村上春樹或是吉本芭娜娜,但仔細讀了幾遍後,發現很有少女青春的初萌感──我自己寫作這麼多年,也擔任文學獎評審,覺得文學獎作品往往在一種固定的模式裡,希望可以看到更新的東西,看看這些新生代們都在想些什麼。

三票作品

〈蚵牙少年〉

陳列:這篇文章很精采,寫少年父親奮鬥記,帶到台灣50年代的生活處境,尤其是漁村狀況,城鄉的變動、階級差異的移動等。就寫法而言,起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短短一個句子令人相當有印象,帶有一種懸疑感,讀到後面才知道是主題句,前後呼應,結構相當完整。筆觸自在自由,活潑鋪陳材料,文字相當獨特,有時詼諧卻又帶有一點心酸痛楚,有時候卻又好像很粗俗,但事實上是嚴肅而且細緻的,也有許多光采熠熠的句子,有一些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來自他對文字修辭掌握的藝術,以及對身邊事物敏銳的觀察與詮釋的能力,無論形式或內容都具有魅力。

封德屏:很像社會人類學家,透過犀利的觀察,穿插鄉土俚俗經驗的諷刺幽默,將宏觀的歷史背景和微觀的個人家族經歷,遊刃有餘做出深刻對照,「蚵牙」除了具體形象外,也是一種濃縮後的象徵──勢力、階級、城鄉差距,作者觀察比喻皆好,唯一美中不足處是,少了一點離鄉打拚、原鄉不再的滄桑感。

劉克襄:前半部描述非常精采,我喜歡作者的觀察,很難得在作品中看到對雲嘉南的描寫,但可惜的是,到了後半寫台北的部分,無法跟前面妥善呼應,韻味稍弱。

林文義:這是一篇奮鬥史,前面的部分寫南部人,如鹽分地帶、東石的奮鬥過程,使我想起60年代台北後火車站附近許多的介紹所;後半寫到台北則讓我想到鍾文音《在河左岸》。這篇值得鼓勵。從原鄉到他鄉,異鄉變故鄉,算是一篇很成功的回顧。

張曼娟:我喜歡前半部,但後半稍感拖沓。

〈祝你早日康復〉

林文義:這篇跟〈庫洛 返去啦!〉是很棒的對應,文字非常流利,提出對「蘭嶼」的思考:是否要讓「文明」進來?其實蘭嶼早就被漢化。這篇融合人類學,也將蘭嶼人的生活寫出來,更讓人了解到蘭嶼的隱憂,譬如民宿、第一家7-11其實都是蘭嶼人開的,而非外來者。

封德屏: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人在文明中受到傷害,在自然中得到平復;外在文明對部落造成的傷害,以及自然遭受的傷害,也是如此。作者將背包旅行、原鄉文學、部落文學與海洋文學巧妙擷取在一起,更模擬當地的語言結構,文字帶有海風與泥土的氣味,讀來就像親身經歷一場療癒。但有個小缺點:有些對話有點像舞台劇對白,較為直白刻意,除此之外,題材、結構都很好。

張曼娟:結構很完整,文字流暢,是很愉悅的一次閱讀經驗。作者把海洋跟森林做了一個類比,文中島嶼上小孩子講的話看來像是不經意,但會讓人嘴角不自覺微笑,產生一點幸福與溫暖的畫面,敘述上的技巧也都讓我很喜歡。

陳列:作者在技術上用了像是隨筆的片段,讓文章面貌有其靈巧。我之所以沒有選是因為某些文字並不是很精確、思緒常是跳躍散漫而且突兀的,甚至連續使用幾個句點結束句子,顯得不連貫。

劉克襄:這篇大概落在我的第五名,我的看法跟陳列有點接近,感覺作者太熟悉蘭嶼,所以會跳開一些應該說清楚的東西,讀起來顯得怪,對白也許是刻意想要引誘出共鳴,卻又感覺不太對勁,但仍然可算是一篇好散文。(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